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以教育背景及从业机构为视角的中青年院士成长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22:39
【摘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当下,中国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比任何时期都离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近,当然,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的科技创新人才。众所周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学校毕业后,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成为高科技人才,因此,对中青年两院院士的高等教育经历和从业机构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进行了理论阐述。其次通过对中青年院士的出生地、性别、所属学部等基本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出生地区间差别较大,多集中在江浙地区;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呈现男多女少;所属学部多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和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信息科学技术学部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部。再对中青年院士高等教育经历和从业机构进行研究分析,呈现以下特征,第一,整体呈现高学历化;第二,各阶段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位多数都是取自“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三,留学经历对科研能力的提升起重要的作用;第四,中青年院士多数就职于科研一线,第五,从业机构多分布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科院研究所等一流单位,机构所在地多分布在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方。为此,我们对中青年院士等杰出人才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树立教育整体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选拔观,首先,合理配置区域间和城乡间教育资源,其次,建立多种人才选拔机制;第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首先要加大普通高校的建设力度,其次,加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建设;第三,深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管理改革,首先,推行个性化的培养,其次,优化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最后,加大国际视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图文】:

技术路线图,高校改革,人物传记,培养机制


、规律及其变化,探索我国高科技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高校改革提出建议。析法年院士的毕业院校、留学情况、从业机构等维度信息,用系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与高校教以发现高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高科路与内容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及相关的人物传记,性别、籍贯、出生地、当选时间、当选年龄、所属学部、所、博士后就读情况、留学方式、工作单位等维度的信息为论文的开展作充分的准备。

院士,中青年,出生地,机构


中科院中青年院士与工程院中青年院士从业机构所在省份分同,但也存在不一致的地区,比如中科院中青年院士从业机构在上海地量较多,占比为 15.2%,而工程院中青年院士从业机构在上海地区分布,占比为 5.6%;工程院中青年院士从业机构所在地区为湖北地区的占比科院中青年院士略高,分别为 9.4%、3.6%。地区因其地域优势,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中西部高,,其教育水平也领先于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设立于东部地区的也较多,久而久之,形成优势得众多杰出人才出生于东部地区、求学于东部地区、从业于东部地区。1 可知,我国中青年院士从业机构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占比高达 75%,京、上海两地最为集中,占整个东部地区的比例为 76%;其次是中部地为 16%,中青年院士从业机构所在地在中部地区各省份分布较为平均,多,占比为 37.1%;从业机构分布于西部地区的占比较小,仅为 9%,主陕西、四川、甘肃,这三个地区占整个西部地区的比例为 82.4%。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316;D43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娟;朱美芬;;从默顿规范到伦理规范——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22期

2 樊向伟;肖仙桃;;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年龄及学历结构研究[J];情报杂志;2015年11期

3 邢赛鹏;陈琴弦;陶梅生;;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本科“双能+双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04期

4 马来平;;科学家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J];科协论坛;2015年01期

5 李木洲;;高考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03期

6 郭福;;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02期

7 孙春玲;赵占博;宋红;张华;钱明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主动性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23期

8 邰枫;高国华;宋广清;朱红;;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年10期

9 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年09期

10 智晓彤;;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J];特区经济;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仕伟;杰出科学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李丽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丽;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烨;文献计量视角下高层次人才学术成长特征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叶小丽;中国院士制度的历史演进分析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雨辰;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杨琳;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张全斌;研究型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个案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熊麟;基于学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成长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李颖;天津市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政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8 陶爱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杨玲;合理尽性的文化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毕晋锋;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88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88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