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31 12:06
【摘要】: 很多人都熟知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但很少有人提起他曾说过的另外一句话:“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传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然而,目前出现科学传播理念明显滞后于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腾飞要求的情况。由于缺乏随时更新的理论指导和观念支持,国家科学政策的制定出现被动局面,从而制约了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方法——时间线、交叉图和地形式可视化技术,绘制科学传播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分析,构建科学传播学的整体框架,以期为科学传播寻找到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在充分借鉴国外科学传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和利用其他学科有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促进科学传播学的发展进程。科学传播研究是社会现实发展的一种回应,通过对科学传播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让科学传播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形成良性互动,为国家科学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本文采用时间线和交叉图技术,从科学传播学的内在结构变化、知识来源以及与外部相关学科互动三个方面来分析科学传播学发展的动因,揭示科学传播学发展演进的规律,从而为下一步探索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奠定基础。 本文采用论文-关键词交叉图技术,绘制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并通过不同时间段标注的三幅图的对比分析,探寻科学传播研究热点的演进轨迹,即从“科学知识”到“传播策略”的演进,从“信任科学”到“促进创新”的演进,从“缺失模型”到“语境模型”的演进。 本文采用时间线和地形式可视化技术,绘制科学传播研究前沿可视化图谱,更加形象、清晰地将科学传播研究的前沿凸显出来,为探测未来科学传播研究的主题提供线索。目前,科学传播研究前沿关注四个主题:决定人们自身生活质量的“当代健康”和“环境保护”,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行业性知识转移,新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应用,科学传播学元研究。
【图文】:

模型图,科学素养,模型,科学传播


“第三报告“体现了政府与科学共同体都需要从“PUS”的旧模型转向一个公众参与科学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之间合理对话的新模式,因而,需要开辟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新渠道。佛罗里达大学的维格德(F.Weigold)针对科学传播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首次尝试划清科学不同学科的界限,展示科学传播主体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包括组织者、新闻工作者、科学信息专业认识、科学家和受众等等’川。哈格斯特龙(w.0.Hagstrom)将科学传播与科学奖励联系起来,提出了独特的“交换理论”。所谓“交换理论”,即主张科学家为了得到承认而相互交换科学信息。哈格斯特龙在《科学共同体》一书中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在他看来,科学家向科学共同体贡献心智是作为礼物,,以换取得到承认作为回报‘’。,。哈格斯特龙的贡献在于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科学传播的动因。2001年,卢森德(E.Roosendaal)从科学信息传递的价值链角度分析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变化。把科学传播看作是极大力量相互作用共同驱动的巨大市场,包括作者、接近性、内容和适应性。科学知识的传播过程形成了一个价值链,科学传播发挥着注册、存单、直销和证明四大功能[川。

知识来源,相关学科,基本结构,科学传播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从传播学视角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来,科播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己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世纪70、80奠立于科学传播研究基础上的科学传播学进入草创时期。科学传播研究成果系化、理论化,就是科学传播学。虽然科学传播学已经被学术界接受,但是前为止,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有关科学传播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结构的还相当缺乏[83]。由于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和重要性,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地探索,力图为科学传播寻找一套模式和结构,以适应和支撑科学技术和社会速发展184]。科学传播学似乎己经发展到一个需要扩张研究领域的新阶段,而且也有找到一个有助于实现学科整合、给相关研究以合理定位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够将科学传播学发展构建成为一个“内在统一而不是组合式”1851的学科体本文从科学传播学的内在结构变化、知识来源以及与外部相关学科互动方面来分析科学传播学发展的动因,揭示科学传播学发展和演进的规律,从下一步探索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奠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30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文华;科学家套娃的科学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9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89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a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