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05:28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的焦点愈来愈集中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不仅体现在它的科技成就上,而且体现在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同样,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要依靠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和进取,而且有赖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运用和支持。科学传播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公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主要实践活动,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力图将科学传播纳入哲学反思和批判的视野,以科学传播受众为哲学研究的突破口,选题及立论突破现有研究范式,扬弃通常将科学传播受众视为被动的客体的主流观念,而是将传播受众视为“主体的人”且在全文中贯彻强调“人是目的”这一核心理念,着重从受众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科学传播受众的需要与期望,其次是科学传播受众的注意,最后是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解与接受)及其未来之路展开哲学层面的系统研究。 本文坚持一种开放的学术理性与尊重现实与实践的态度,反对用既定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去“套”发展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人,因此,针对科学传播及科学传播受众的研究具有多学科性,对科学传播受众的研究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多维视野的特点,即研究科学传播受众的理论基础具有多维性的特点,本文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些学科对科学传播受众的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哲学视野,凸现哲学理论,运用哲学的世界现和方法论,考察科学传播受众的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诠释,这其中充分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为代表的存在论的反思方式,到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而兴起的语言论的反思方式等等;更重要的是:本文认为,要揭示和理解科学传播受众的本质,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点,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批判工具,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因此,本文以马克思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实践论的反思方式为全文的指导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马克思哲学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点和理论批判工具,努力实现对科学传播受众的哲学反思体现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的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301
本文编号:2702610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30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安家乐;浅析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曹志;网络时代的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剑;信息认识活动逻辑和信息价值的哲学考察[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丁强;科学传播视域下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文华;科学家套娃的科学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李航;关于中国古建筑中科技知识的科技传播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秀珍;科学教育中的地方性知识传播[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2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026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