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科技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3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景峰;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形成中的作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3期
2 李同华;;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陈旺;王仕军;;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演进[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5期
4 甲子;;前夜的警示[J];中亚信息;2010年01期
5 李延华;李宁;;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J];生产力研究;2010年10期
6 杭勤;科技革命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1978年01期
7 徐海成;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8 吴义生;一部结合中国实际研究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理论专著——读黄顺基教授著《科技革命影响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08期
9 陈华杰;迎接科技革命新挑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Z1期
10 宋仪;信息产业与新经济的关联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敏载;;独曗蹊径 旅怞嫁接科技的思考[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王荣栓;;论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战略[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3 李惠国;;21世纪:科技革命与人类未来的喜与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4 严汉平;;近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及启示[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5 李建中;;以世界科技革命为视角看战后苏联的兴衰[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赖庆玲;;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朱丽兰;;迎接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1996年
8 黄枝连;;两岸四地新经济交流协作——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广敏;;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推动农业科技全面进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何传启;;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方方;低碳经济或催生新的科技革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杜飞进 杨健;应对金融危机 迎接科技革命[N];人民日报;2009年
3 韩馨仪;新能源催生“第四次科技革命”[N];中国财经报;2009年
4 记者 周玉洁;中科院:未来科技革命趋于低碳化[N];经济参考报;2009年
5 ;福建鞋企进入“科技革命”时代[N];福建工商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建智;南昌节能掀起“科技革命”[N];江西日报;2008年
7 王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胡小平;制度创新是推动科技革命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3年
9 蒙平;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N];无锡日报;2009年
10 科技部副部长 邓楠;科技革命将给我们更大空间[N];中国妇女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守泉;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杨兆山;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科技革命视野中人的解放问题探索[D];清华大学;2004年
3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杨民刚;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D];山东大学;2005年
5 邵亚楼;国际经济制裁:历史演进与理论探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涛;科技与大国崛起: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暨南大学;2008年
8 宋群;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9 赵刚;地缘科技视角下的国家科技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许宁;科技革命对多边主义的多维建构效应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我国现代科技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徐佳;科技革命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D];东北大学;2008年
3 邓杨素;科技革命与消费模式变迁[D];广西大学;2003年
4 彭健欣;论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中权势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向楠;科技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金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玮霞;论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秦少梅;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仲几吉;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现代化战略[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3年
10 马德金;科学革命实质的哲学探析[D];新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5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81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