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避寒旅游目的地城市气候舒适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避寒旅游目的地城市气候舒适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避寒旅游 气候舒适度 气候舒适期 避寒旅游发展潜力
【摘要】:本文在国内外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冬季避寒旅游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利用气候数据,结合GIS技术、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我国低纬度地区冬季避寒旅游气候舒适度与气候舒适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将其与热点城市的旅游资源丰度结合,对各热点城市避寒旅游类型进行划分,分析各热点城市避寒旅游发展潜力。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冬季平均气温大致呈自南向北递减的纬向变化特征,同时,沿海省份也呈现出自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征,研究区冬季平均气温在8.46℃~22.58℃之间。研究区冬季平均风速受海风的影响呈现出自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征,各地区冬季平均风速在0.74m/s~4m/s之间。研究区地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季风所带来的降雨的影响,相对湿度明显与雨带相一致,研究区冬季平均相对湿度较大,在69%~84%之间。日照时数的长短与降雨、海拔高度有着很大关系,研究区各地冬季日照时数差别较大,在194h~720h之间。(2)从温湿指数来看,研究区一月份偏冷地区范围比十二月份大,没有偏热地区,气候舒适地区较十二月份分布范围有减小趋势;二月份研究区舒适范围为冬季最大。从风效指数来看,冬季海南三亚、云南景洪等地区偏热,广西桂林、福建泉州等地区偏冷,其余大部分地区都为气候舒适区。(3)从气候舒适度来看,从时间上看,研究区二月份气候舒适度最高,舒适度均值为7.41,十二月份次之,一月份气候舒适度最低,为6.99,研究区冬季气候舒适度均处于舒适等级;从空间分布看,云南元江河谷、西双版纳州,广西沿海,广东东部、南部沿海及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适宜开展避寒旅游。从气候舒适期来看,从时间上看,研究区一月份气候舒适期最长,舒适期均值为22.7天,十二月份次之,二月份气候舒适期最短,为16.8天;从空间分布看,云南西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气候舒适期较长,气候舒适期较短的地方分布在广西北部。(4)本文选取24个避寒旅游热点城市,并将其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两类,分别对热点城市的气温和日照时数进行分析。从气温要素看,海口的冬季平均气温18.8℃,为沿海型城市中气温最适宜避寒旅游地。景洪的冬季平均气温17.8℃,为内陆型城市中最适宜避寒旅游地。从日照要素看,三亚冬季日照时数共计528.3h,为沿海型城市中最多;思茅冬季日照时数共计641.7h,为内陆型城市中最多。从气候舒适度与气候舒适期的角度来看,24个热点城市中最适宜开展避寒旅游的城市分别为瑞丽、思茅、景洪,北海,海口。(5)较高的舒适度和较长的舒适期是开展避寒旅游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游客冬季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但是旅游活动还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资源丰度较高的城市分别为桂林、广州、清远;旅游资源丰度较低的城市分别为珠海、思茅、阳江。(6)结合气候舒适期与旅游资源丰度,对热点城市避寒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将24个城市避寒旅游划分为六种类型。其中,厦门、景洪、广州、南宁4个城市为高资源-长舒适型,为冬季避寒旅游的典型代表。桂林为高资源-短舒适型的典型代表,此类型旅游资源吸引力高,但气候舒适期短。珠海、阳江、海口、瑞丽、思茅5个城市为低资源-长舒适型,此类型城市气候条件优越,但旅游资源相对匮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P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维英,周旗;西安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与开发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白凯;马耀峰;;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兼论北京奥运旅游形象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庞规荃;对旅游开发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年03期
4 马耀峰,李旭;中国入境游客旅游选择模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杨广晨;对运城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何艳;马耀峰;孙根年;;关于不同旅游目的入境游客信息获取方式研究——以英国来华游客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衣莉芹,李平,韩国华;旅游城市环境容量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8 陈建勤;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设施配置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冯灿飞;城步南山旅游可持续开发战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骆培聪;福建区域旅游网络结构及其优化分析[J];福建地理;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关发兰;;区域旅游系统网络结构分析与网络优化设计——以四川省为例[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2 李瑛;李树民;;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董玉明;韩少玲;刘风茂;;青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基础[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4 张源;;从市场需求到空间设计——基于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控规编制的探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游;山东出台七条旅游新政策[N];华东旅游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陈静;2006,旅游专列“大行其道”[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记者 陈建涛 通讯员 崔江涛;东营旅游:整合资源“赶路”忙[N];东营日报;2007年
4 何大为 张辉 本报记者 王昀;“十一五”龙江旅游提速[N];黑龙江日报;2006年
5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N];吉林日报;2006年
6 记者 黄玲;成都: 全国旅游热点城市[N];四川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梁照曾;周口:“十一”黄金周旅游大丰收[N];周口日报;2007年
8 宗文;主要热点旅游城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N];经济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西民;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N];宝鸡日报;2008年
10 ;宁波向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进发[N];浙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军;旅游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雪梅;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胜;旅游纪念品购买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储诗瑶;江苏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李郁;长三角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黄宇宸;中国避寒旅游目的地城市气候舒适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春茂;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任宁宁;旅游目的地品牌效用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
7 侯振雷;旺苍县革命老区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刘列;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市旅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林赞根;中国游客赴韩国旅游分析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潘玉;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81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18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