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怀化凉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特征及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9 14:56
  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全国上下都高度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保护,而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其森林资源本身富含多种生物资源,森林景观丰富多彩能够美化环境,同时对土地资源也能取到改善空间结构、调整生物规律的重要作用,森林景观资源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是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因其具有的观赏、游览、科研、学习、体验价值越来越收到各方重视。本文以怀化凉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凉山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应用国家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方法对其不同类型(天然次生林、人工林)风景林及不同类型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对环境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评价,以《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作为衡量标准,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法,得出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资源得分值。结果显示:1、凉山森林公园区内3个主要群落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分别是:檫木+锥栗群落、枫香+檫木群落、杉木+马尾松群落。2、凉山森林公园大气质量、地面水质量、负离子含量及空气细菌含量单项指标均高,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单项指标评分值累加得出环境质量评价分值达到9分。3、对比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得出的凉山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定值N为40.836,凉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综合质量评定属于一级标准。4、根据不同区域景观资源、地域空间关系和需求将凉山森林公园共区划为五大功能区,分别为六里冲森林体验区、麻子寨森林游览区、黄岩旅游度假区、丫里江原始次生林保护区和桃古园农家休闲区五个功能区。论文对凉山森林公园开发提出了原则,森林景观群落层次水平提升的基本途径以及森林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指出凉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地文、水文、天象、生物四大特色旅游资源、突出奇峰异石的观赏与游憩、森林保健与疗养,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最后对凉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建设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其凉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5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森林景观资源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
        1.3.1 国外森林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2 国内森林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4.3 森林景观特征评价方法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地面积、土壤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2 景观资源调查
    3.3 森林生物多样性测度
    3.4 景观资源评价
        3.4.1 森林景观资源等级评定方法
        3.4.2 森林景观资源评分标准选择
    3.5 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H)
    3.6 森林公园开发利用条件评价(L)
4 结果与分析
    4.1 森林景观资源总体特征
        4.1.1 森林动植物景观
        4.1.2 自然景观资源
        4.1.3 人文景观
    4.2 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分析
        4.2.1 各群落乔木层物种重要值
        4.2.2 各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4.3 森林景观资源质量评价
    4.4 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
    4.5 森林固碳释氧及涵养水源效益评价
        4.5.1 固碳释氧效益计算
        4.5.2 涵养水源效益评价
    4.6 森林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6.1 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4.6.2 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4.7 建设效益分析
        4.7.1 生态效益
        4.7.2 社会效益
        4.7.3 经济效益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凉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丰富
        5.1.2 凉山森林公园环境质量优异
        5.1.3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显示,开发利用条件较为优秀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081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81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9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