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郊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
本文关键词:大城市郊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
【摘要】:乡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乡村为单位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村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当前乡村众多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与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相比,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基于乡村性、乡村旅游的内涵,从居民、聚落和产业3个维度建立起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起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综合评价模型。以石榴红村为对象,聘请5名专家对石榴红村乡村性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石榴红村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石榴红村的聚落乡村性最明显,其次依次是产业乡村性和居民乡村性,其整体乡村性较高。本研究建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模型简单明了、实用性强,可用于对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进行横向比较与动态监测,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商学院;
【基金】:武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城镇化进程中武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14040606010278)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14年,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达10万个,乡村旅游的游客人数已到12亿,占全部游客数量近3成,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1]。在中国,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会;;浅析乡村旅游的乡村性[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年02期
2 汪惠萍;章锦河;王玉玲;;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12期
3 何方永;;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乡村性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为例[J];特区经济;2009年07期
4 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5 李孝坤;王述维;;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1期
6 郑文俊;;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实证研究——以广西柳州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7 杨绮清;;基于县域尺度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04期
8 周艳兵;郝星耀;刘玉;郜允兵;任艳敏;;河南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04期
9 李开宇;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J];生产力研究;2005年06期
10 张荣天;;转型期长江三角洲乡村性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翁才银;杨庆媛;;三峡库区乡村性评价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省旅游局 于凤贵;关于科学发展山东乡村旅游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欧玉妹;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2 周玉玉;徐州市乡村发展的地域类型及乡村性演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绮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性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50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25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