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水稻扇形植硅体所反映的水稻驯化过程
本文关键词: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水稻扇形植硅体所反映的水稻驯化过程 出处:《第四纪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水稻遗存,其性质是野生、驯化或者是处于驯化过程中,一直争议颇多,这也导致了关于水稻驯化开始时间的争执。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南区剖面距今10000年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堆积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提取出的水稻扇形植硅体进行形态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的计数,结果发现,扇形植硅体的形态测量参数——长、宽和b/a值(扇形植硅体扇柄长度/扇面长度),在过去一万年间的变化呈无序状态;具有大于等于9个鱼鳞状纹饰的扇形植硅体,占扇形植硅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上山文化早期的34.98%上升到河姆渡文化时期的44.68%,进而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59.18%和唐宋时期的78.72%,反映了水稻漫长的驯化过程。通过与野生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上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已经开始;通过与现代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唐宋时期水稻扇形植硅体特征已与现代种植水稻扇形植硅体相同。
[Abstract]:For the earliest Neolithic sit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hangshan site unearthed all kinds of rice remains, its nature is wild, domesticated or in the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is has also led to a dispute about the time of rice domest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ultural deposit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Shangshan site of Pujiang River, Zhejiang Province, from 10, 000 years ago to the historical period, were studied by phytolith analysis. The extracted rice fan-shaped silicon plant was used for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fish scale ornamentation coun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width and b / a value of the shape measurement parameters of the fan-shaped silicon implant (the length of the fan stalk / the length of the fan face) are disordered in the past 10,000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fan-shaped silicon grafts with more than 9 fish scale ornaments increased from 34.98% in the early stage of mountain culture to 44.68% in the period of Hemudu culture. Then reached 59.18%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78.72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ch reflected the long process of rice domestication. Rice domestication began during the period of mountain culture. By comparing with the fan-shaped silicon plant in modern rice field, we think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n-shaped silicon phytoplankto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modern rice planting.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批准号:2012QY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072140和41371217)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XDA05130603和XDA05130402)共同资助
【分类号】:S511-09;K878
【正文快照】: 中国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4]。20世纪70年代起,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长江中游地区等地陆续发现了距今7000年到10000年左右的水稻遗存[5-13],而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发掘,以及一系列上山文化时期遗址的发现,将水稻起源地锁定在长江下游地区[1’2]。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雪泷;房江育;;8个野生稻种的叶片硅体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08期
2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J];考古;2007年09期
3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年01期
4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J];科学通报;2007年09期
5 刘莉;李炅娥;蒋乐平;张居中;蓝万里;;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J];南方文物;2009年03期
6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年01期
7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续)[J];农业考古;1982年02期
8 裴安平;;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J];农业考古;1989年02期
9 游修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J];文物;1976年08期
10 张文绪;裴安平;;澧县梦溪八十W背鐾恋竟鹊难芯縖J];文物;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华忠;李青;;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陆路交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张辉;稻作农业和城的起源[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3 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5 杨逢春;梁淑云;李祖烽;韦树桐;;中国栽培稻简史[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4期
6 严文明;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刘明科;;宝鸡关桃园遗址早期农业问题蠡测——兼谈炎帝发明耒耜和农业与炎帝文化年代问题[J];宝鸡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8 王锡平;;胶东半岛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北方文物;1990年04期
9 郝思德;黑河卡伦山辽代墓葬出土的漆器及其制作工艺[J];北方文物;1996年04期
10 刘国祥;关于赵宝沟文化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复;;建筑考古三十年综述(1949—1979)[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2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刘明科;;发掘炎帝农业文化内涵 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品牌[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4 肖梦龙;;试论石斧石(石奔)的按柄与使用——从溧阳沙河出土的带木柄石斧和石(石奔)谈起[A];1980年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二册)[C];1980年
5 尹弘泽;杨其威;;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新分期[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6 于平陵;;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建筑科技进步性及其相关问题比较研究[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7 朱乃诚;;太湖及杭州湾地区原始稻作农业起源初探[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8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9 林忠干;梅华全;;武夷山悬棺葬年代与族属试探[A];民族学研究第四辑[C];1982年
10 邱云飞;;从考古发现看先秦秦汉时期的卫生设施[A];第二十一次中医经典文本及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武金勇;先秦两汉绘画颜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6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7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魏兴华;中国栽培稻地方种资源等位基因地理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少华;六朝江东佛教地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浩宇;基于多学科手段的历史时期垦殖绿洲重建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嘉利;历史时期陕西水井技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白燕培;辽东半岛南端史前农业工具的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荣升;基于叶绿体基因多样性的中国水稻起源进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王彩红;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彭生炳;86个水稻品种的SSR多态性和聚类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8 覃新清;中越农业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黄晨;祭礼之食:壮族花米饭的文化史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程芳;信仰市场的经济学分析[D];温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为洁,徐耀良;河姆渡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J];东南文化;2000年07期
2 沈恒胜,陈君琛,黄进华,汤葆莎;水稻叶表皮硅体显微结构及其分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梅福根;;江苏吴兴邱城遗址发掘简介[J];考古;1959年09期
4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J];考古;2007年09期
5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年01期
6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J];科学通报;2007年09期
7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年01期
8 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9年02期
9 汤圣祥,佐藤洋一郎,俞为洁;河姆渡碳化稻中普通野生稻谷粒的发现[J];农业考古;1994年03期
10 盛丹平;郑云飞;蒋乐平;;浙江浦江县上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长江下游万年前稻作遗存的最新发现[J];农业考古;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恒 王海明 杨卫;[N];中国文物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桂云;栾丰实;蔡凤书;于海广;方辉;文德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土壤样品植硅体研究[J];考古;2004年09期
2 介冬梅;刘朝阳;石连旋;刘红梅;葛勇;;松嫩平原不同生境羊草植硅体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3 李自民;宋照亮;李蓓蕾;蔡彦彬;;杭州西溪湿地植物植硅体产生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丁新泉;刘敏超;闫翠香;;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影响因素分析[J];土壤通报;2014年03期
5 张瑾;李辉信;李德成;张甘霖;;雷琼地区玄武岩发育时间序列土壤中植硅体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J];土壤学报;2011年03期
6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J];科学通报;2011年34期
7 耿云霞;李依玲;朱莎;朱精精;姜俊丞;牛洪昊;介冬梅;;盐碱胁迫下羊草植硅体的形态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8 李自民;宋照亮;李蓓蕾;;白洋淀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研究[J];土壤学报;2013年03期
9 李自民;宋照亮;姜培坤;;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与积累——以嘉兴稻田为例[J];生态学报;2013年22期
10 李蓓蕾;宋照亮;姜培坤;周国模;李自民;;毛竹林生态系统植硅体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泉;;关于国际植硅体分类命名进展的介绍[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顾延生;Deborah M.Pearsall;赵志军;;东南亚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程洁;顾延生;;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吕厚远;廖淦标;;植硅体在海岸带环境和飓风沉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棕榈科植物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赵洁;顾延生;;全新世以来望东洋高山湿地环境演化的植硅体记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蔡U,
本文编号:1391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9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