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者场所感知与恢复性知觉关系研究——以福州温泉公园为例
本文关键词:游憩者场所感知与恢复性知觉关系研究——以福州温泉公园为例 出处:《旅游学刊》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 环境偏好 恢复性知觉 场所依恋 绿地景观
【摘要】: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可以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实现。(4)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影响不显著,而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认同→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复杂影响路径。因此,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提高人工绿地的环境恢复性知觉,就要从绿地景观的空间营造、环境偏好以及场所认同的特性出发,注重情感的注入,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景观,从而使绿地景观提升绿地环境的恢复性知觉。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natural degree of green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place attachment and restorative perception,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arousal and self-regulating attitude.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overy perception of park recreation. Taking Fuzhou Hot Spring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first constructs the natural measure table of park green 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carries on the related verific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ural degree of green landscape perception, natural attribute perception, natural space perception. (2) the dimension of natural spatial perception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The other two dimension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Moreover, the effect of place dependence on environmental recovery perception is not significant.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natural degree of green landscape perception" 鈫扙nvironmental preference. 鈫扨lace identity. 鈫扵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andscape design,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recovery perception of artificial green space,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the green space landscap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and place identit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ffective injection and create the human landscape, so that the green landscape can enhance the recovery perception of green space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引言近些年,由于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在城市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导致人们普遍面临着心理疲劳和心理疾病等问题[1]。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压力,让人们从疲劳的状态中得以恢复,重新获得正常工作、学习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偶春;姚侠妹;张建林;;三峡库区迁建山地新城绿地景观生态结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2 吕桂菊;;浅谈生态理念下的现代逸城绿地景观设计[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翟美珠;郭海鹏;;旱地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以石家庄民心河绿地景观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7期
4 隆旺夫;;农村住宅小区绿地景观如何“扮靓”[J];乡镇论坛;2009年20期
5 黄琳;杨京燕;;传承文化、重建湿地——义乌五公园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33期
6 阿里木江·卡斯木;玉苏普江·艾麦提;;基于ALOS数据的乌鲁木齐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7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秦启宪;;“蓝与绿”的交响曲——延中绿地景观设计特色[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专辑[C];2001年
2 偶春;姚侠妹;张瑞;刘乐;程建;;转型视域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李建龙;刘旭;;基于3S技术的南京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张志鹏程;;基于特色大街的开放绿地景观设计——以大都市街东绿地景观设计为例[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5 许睿;罗麟;黄小雪;;绿地景观对城市降雨径流的影响分析[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6 王现甫;甄尚娟;;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浅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7 夏成钢;赵新路;;续写北京中轴壮丽之美——北京南中轴绿地景观设计思路[A];奥运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2004年
8 孙昌榕;王亮;孙小芳;;基于IKONOS的福州市鼓楼区绿地景观分析与环境效应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9 王鹏程;周志翔;丁飞;郭尔祥;叶贞清;彭行梅;;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评价方法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于海;166块街路绿地景观整体提升[N];沈阳日报;2011年
2 记者 裴其娟 通讯员 赵永根;金中绿地景观效果初显[N];郑州日报;2011年
3 王海燕;五棵松场馆周边绿地景观提升[N];北京日报;2007年
4 张建华;绿地景观应重视中国园林文化的张扬[N];建筑时报;2006年
5 本报通讯员 杨竞;绿地景观纷呈 城市品位提升[N];汉中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陈莹莹;青年广场月底改造提升[N];绵阳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杨燕 林蔚学 通讯员 马斌;永定全力打造精品线路园林绿地景观[N];闽西日报;2013年
8 王栋 程伟虹;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以文为魂[N];江阴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马芳;绿地景观不断丰富 城市品位日益提升[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 史菲;公园要适时向市民免费开放[N];西宁晚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茜;医院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2 张雪芹;基于色彩理论的城市街道绿地景观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健;“美丽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元颖;城乡绿地系统构建与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潘亚青;郑州市绿城百合公寓绿地景观养护措施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周连英;城市街旁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杨文俊;带状绿地景观序列组织手法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年
8 范瑜珊;街旁绿地景观文化营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9 韩兆聪;石家庄正定新区滹沱河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艳;“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12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1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