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志愿观光的体验研究:广州亚运信使观光团案例

发布时间:2018-01-12 07:12

  本文关键词:志愿观光的体验研究:广州亚运信使观光团案例 出处:《旅游学刊》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志愿旅游 旅游体验 质性研究方法 志愿观光 广州亚运信使旅游团


【摘要】:20世纪80年代,志愿旅游在西方兴起,分为度假为主的志愿观光和志愿为主的志愿旅游两个类别。目前,国内外研究集中于后者,而文章则聚焦前者的体验。根据志愿经验和意愿以及志愿活动的组织水平,志愿观光者被划分为四类,拥有不同的观光和志愿体验组合,而志愿活动也被划分为四类,带来不同的体验。搭便车者和失望的信使更靠近大众旅游者,旅途信使感受到团队互动的归宿感和凝聚力,但真正信使的志愿感受最为丰富,触及到志愿精神的本质。志愿活动能否对旅游者产生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志愿的需求和经验是首要因素,其次是志愿活动的设计和管理。文章最后为旅行社开发类似产品提供了营销策略。
[Abstract]:In 1980s, voluntary tourism rose in the West,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vacation-based voluntary tourism and voluntary tourism. At pres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focus on the latter.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ormer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voluntary experience and willingness as well as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of voluntary activities, voluntary touris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ightseeing and voluntary experience. Voluntary activities are also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ringing different experiences. Hitchhikers and disappointed messengers are closer to mass tourists, and journey messengers feel the sense of destination and cohesion of team interaction. But the true messenger's feeling of volunteerism is the most abundant, which touches on the essence of volunteerism. Whether or not voluntary activities can influence tourists depends on two factors: the demand of volunteers and experience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Secondly,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voluntary activities. Finally, the article provides a marketing strategy for travel agencies to develop similar products.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旅游系;广之旅国际旅行社;
【分类号】:F592
【正文快照】: 1引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数以几十万计的志愿者。“志愿者”、“公益活动”和“义工”的理念被越来越多市民所接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简称“广之旅”)和亚组委青年志愿者部共同策划“广州亚运志愿信使团”项目(简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宗圆圆;;基于内容分析的我国公益旅游发展研究——以多背一公斤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向士敏;;基于湖南省为例的大学生公益旅游特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3期

3 黄子燕;;公益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英鹰;;公益旅游市场的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2 牟天琪;邱瑛;;大学生公益旅游开发对策探析——以大连市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04期

3 程圩;隋丽娜;程默;;基于网络文本的丝绸之路旅游形象感知研究[J];西部论坛;2014年05期

4 罗秋菊;孔蕾;;基于博文分析的上海世博会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论坛;2015年01期

5 徐红罡;狄兰;吴浩存;;基于旅游互动的背包客通用技能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14年01期

6 余志远;;背包旅游者的演变与概念重塑[J];旅游科学;2014年04期

7 程永玲;杨晓霞;;我国公益旅游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李卫飞;;大学生志愿者旅游认知、态度与行为意向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J];青年探索;2014年04期

9 周旭;董成;赵星;;我国大学生公益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J];中国商贸;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志远;成己之路: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文菁;上海市旅游志愿者服务满意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源;公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孙春艳;背包旅游者行为特征及文化表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赵梦霞;公益旅游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5 杜媛;基于游客体验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6 柳迪;基于DIY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与产品设计[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7 赵磊;旅游体验背景下江西婺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8 冉运岚;负责任旅游的网络信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韩啸;福建土楼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D];江南大学;2013年

10 吴海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益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公益旅游为何成时尚[J];广西经济;2008年07期

2 查艳华;;国际公益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1期

3 程永玲;杨晓霞;;我国公益旅游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高艳利;雷春;;国内公益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郎楷淳;[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良嘉;[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玉秀;公益旅游行为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陈启跃,王志民;论旅游专列线路的设计[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3 刘振礼,王建军;旅游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杨更生,吴纯渊;浅析人类旅游活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年04期

8 谢彦君;;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旅游场[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9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卞显红;旅游目的地形象、质量、满意度及其购后行为相互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玲;旅游产品市场发展新契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生延超;旅游专列产品开发初探[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李炎 罗宁 莫锟;从“云南现象”看旅游图书的成长历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刘思敏 陈蓉;中国冬季旅游的“三极”格局(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陈鹰;旅游传媒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五大角色[N];江南游报;2007年

6 蒋水林;新兴市场亟待信息支撑[N];人民邮电;2006年

7 孙小和邋周云峰;步入“数字化旅游”时代[N];人民邮电;2007年

8 梁增贤;旅游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李慧;公益旅游为何成时尚[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刘;旅游体验的类型与效果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莉;我国城市换房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孙莹;中国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罗华;南昌市红色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规划设计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曾兰君;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谌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客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8 宋俊和;关于徒步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甜丽;旅游体验品质测量模型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3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13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