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峡谷洞穴景区景观保育与发展协同评价研究——以云南九乡峡谷洞穴景区为例
本文选题:评价指数 切入点:景观保育 出处:《中国岩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建立自然保护、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保护地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评估景观保育情况,分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获取景观保育持续提升的方向和对策是本文目标。以云南九乡峡谷洞穴景区为例,设计了景区景观的自然性、功能性和属地性指数评价体系。九乡景区景观自然性指数为7.004,属次生景观类;景区功能性指数是7.58,属发展型景区;属地性指数6.8,属景区产业向服务社区与居民就业方向转型的过渡产业型景区。根据九乡景区景观格局和保护利用状态,提出四个景观保育区,分别是乡土植物廊道和文化景观保育区、峡谷河道景观保育区、峡谷洞穴景观与地表植被保育区、植被管护与石漠化治理区等。景观保育措施主要是自然保育与恢复,以实现管理景观自然化,同时发展景区社区主导的旅游服务业与开发民特产品,增强景观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础。
[Abstract]: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ature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ssess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nd analyze its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obtain the dir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landscape conservation. Taking Jiuxiang Canyon Cave Scenic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naturalness of scenic spot is designed. The natural index of landscape in Jiuxiang scenic area is 7.004, which belongs to the secondary landscape category, and the functional index of scenic spot is 7.58, which belongs to the developmental scenic area. According to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Jiuxiang scenic spot, four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reas are proposed. They are local plant corridor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reas, canyon river channel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reas, canyon caves landscape and surface vegetation conservation areas, vegetation management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reas, etc. The landscape conservation measures are mainly natur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atural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landscap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 the tourism service industry dominated by the community and develop the special products, strengthe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landscape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宜良九乡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2013)
【分类号】:F592.7;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杰;李阳兵;;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2 王静;;旅游活动对溶洞碳酸钙沉积景观影响及保护性研究[J];资源科学;2006年05期
3 李玉辉,冯正清,俞筱押,马遵平;云南石林公园植被重大变化与意义[J];中国岩溶;2005年03期
4 王静,宋林华;土-岩系统对洞穴景观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弥勒白龙洞为例[J];资源科学;2005年03期
5 王静,向昌国,宋林华;旅游洞穴碳酸钙景观恢复的水文地球化学试验——以云南弥勒白龙洞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6 王静,宋林华,向昌国,张平究,梁福源;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CO_2浓度对洞穴景观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7 李玉辉;意大利东北部喀斯特环境变化过程的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3年01期
8 朱文孝,李坡;旅游洞穴次生CaCO_3沉积景观风化剥蚀、变色机理及其改善与保护[J];贵州科学;2000年Z1期
9 李彬,袁道先,覃嘉铭,林玉石,张美良;Oxygen and carbo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rainwater,drip water and present speleothems in a cave in Guilin area,and their environmental meaning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0年03期
10 宋林华,杨京蓉,林钧枢,王来洪,俞锦标,,张汝凡,谭明;浙江瑶琳洞风化碳酸钙景观复生试验[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跃龙;陈伟海;罗劬侃;罗书文;李成展;;洞穴呼吸及其影响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4期
2 张雪梅;王克林;岳跃民;童晓伟;廖楚杰;张明阳;姜岩;;生态工程背景下西南喀斯特植被变化主导因素及其空间非平稳性[J];生态学报;2017年12期
3 李玉辉;丁智强;俞筱押;蔡胡霖;李明;;喀斯特峡谷洞穴景区景观保育与发展协同评价研究——以云南九乡峡谷洞穴景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7年03期
4 崔高仰;容丽;李晓东;檀迪;;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7年05期
5 邢学刚;彭韬;王世杰;蔡先立;欧阳自远;张信宝;孟凡德;张林;;白云岩石漠化坡地土壤改良盆栽试验研究报道——以种植黑麦草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7年02期
6 李渊;刘子琦;李开萍;;不同等级石漠化洞穴滴水理化性质与环境特征[J];科技通报;2017年03期
7 曹明达;周忠发;张结;殷超;张绍云;;白云岩洞穴系统中水-气CO_2分压对洞穴水水文化学过程的影响:以贵州双河洞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03期
8 饶森;吴沿友;;喀斯特不同坡位圆果化香的生理与形态特征比较[J];地球与环境;2017年01期
9 王世杰;刘再华;倪健;闫俊华;刘秀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7年01期
10 康福丽;朱国政;林钰;胡振兴;邓荫伟;冯玉能;陈胜华;陈付林;刘灵;;AMF对金橘苗根围土壤酶活性及植株生长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龙江;李为;栗茂腾;李涛;;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生物学诊断及其治理的生物技术措施[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2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3 李阳兵,王世杰,谢德体,邵景安;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4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5 朴河春,朱建明,余登利,冉景丞;影响C_4草本植物C/N比值变化的因素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04年06期
6 蒋勇军,袁道先,张贵,何绕生;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6期
7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J];土壤学报;2004年02期
8 贺中华,杨胜天,梁虹,赵芳;基于GIS和RS的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影响因素识别——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4年01期
9 李玉辉,李忠德,张丹丹,李兆林,周顺吉;石林风景名胜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10 王静,宋林华,向昌国,张平究,梁福源;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CO_2浓度对洞穴景观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美红;东山县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谢双喜;林媚珍;马秀芳;;广州市花都区景观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科学;2007年01期
3 吴晓旭;邹学勇;;基于3S的毛乌素沙地腹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J];中国沙漠;2010年04期
4 喻斐涵;欧西成;程明;徐聪荣;;景观类型水平景观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1年01期
5 魏伟;石培基;周俊菊;王兰英;王旭峰;;近20多年来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6 陈初才;;浙西天目山区的景观分异和区域整治[J];地理科学;1987年01期
7 俞孔坚;景观敏感度与阀值评价研究[J];地理研究;1991年02期
8 ;景观[J];环境;1995年09期
9 赵焕庭;南沙群岛景观的类型和演化[J];热带地理;1997年01期
10 曾辉,江子瀛,孔宁宁,高凌云;快速城市化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以深圳市龙华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滨章;李婷婷;;从《欧洲景观公约》看我国景观的安全与保护[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2 赵洁;林箐;;对当代纪念性景观“纪念性”表达的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捷;唐文跃;张宏磊;;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现象的测量[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邱斓俊;裘鸿菲;;重构城市“绿色”网络——废弃铁路景观的更新设计[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青;胡玉敏;陈玲;陈志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拜泉农田林网景观宏观布局空间表达与定量辨识[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9 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10 谢苗苗;王仰麟;;景观类型的热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深圳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凌翌;未来五年把龙泉山脉装扮成一条景观风景带[N];成都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爽;让绿色成为今日社区的主题[N];中国花卉报;2003年
3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 尤再健 王兴达;城市街角景观设计初探[N];中国花卉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基于RS和GIS的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2 余洋;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邓荣根;森林声景观品质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丽媛;基于目标系统的景观策划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郭文华;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卫平;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李艳菊;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淑娟;帽儿山地区森林景观动态过程及景观生态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0 顾凤霞;生态城市用地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宁;有效种群容量下景观格局及尺度对景观遗传模拟影响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彬;成都平原乡村酒店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刘爱芝;村镇景观的形成条件与保护[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
4 王环杰;基于RS的西宁市森林景观动态格局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白红艳;宁夏泾源县龙潭街带状公园提升改造设计[D];宁夏大学;2015年
6 庞新坤;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景观热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薛静;艾比湖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下土壤表层盐分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8 玉苏普江·艾麦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9 徐谅慧;岸线开发影响下的浙江省海岸类型及景观演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苏日嘎拉图;鄂尔多斯土地荒漠景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1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64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