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三圣花乡旅游景区原住民生存感知研究
本文选题:扎根理论 + 三圣花乡 ; 参考:《旅游学刊》2014年07期
【摘要】:文章选取地处成都近郊三圣花乡旅游景区原住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基于扎根理论的步步深入分析,尝试对原住民生存感知因子进行探索性识别,构建生存感知模型。研究表明,经济水平差异仅仅是原住民生存感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住民生存感知是由经济水平差异、居住环境差异、社会支持差异以及人口特征差异四个范畴共同作用、交互影响形成的;经济水平、居住环境等方面客观存在的现实差异仅是影响原住民生存感知的直接外在因素,原住民选择谁作为参考群体,更看重四个影响因素中的哪一个,由此获得相对满足和相对剥夺的主观感受,才是影响原住民生存状态感知的决定性因素。研究成果可激发学者对旅游开发背景下社区居民边缘化理论的进一步思考,也可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景区制定和完善综合治理政策的参考。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the aborigines in Sansheng Flower Township in the suburbs of Chengd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opts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based on the step by step analysis of the rooted theory,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survival perception factors of the aborigines.The survival percep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level is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rvival percep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and the perception of aboriginal existence i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level, the difference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difference of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actual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leve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are only the direct ex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urvival percep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Which one of the four influencing factors is more important for Aboriginal people to choose as reference group.Thus, the subjective feeling of relative satisfaction and depriva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ception of aboriginal living state.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stimulate scholars to further reflect on the theory of the marginaliz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an als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olicies in rural tourism areas in suburban areas.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3CMZ049)资助~~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妍秀;;论台湾原住民的服饰特色[J];装饰;2006年02期
2 祁国琴;;走进“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下)[J];化石;2011年02期
3 王柏君;Amelie;;发现不一样的加拿大[J];时尚旅游;2007年05期
4 傅宁军;太鲁阁的泰雅族[J];台声;2003年08期
5 孙忠义;马来西亚森林中de边缘人[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7年18期
6 乌热尔图;;阿纳姆地风物记[J];天涯;2008年01期
7 乌热尔图;;穿行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J];骏马;2007年06期
8 ;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J];今日海南;2010年07期
9 黄玉成;;加拿大原住民的四种色彩[J];中华遗产;2008年10期
10 莫里亚·辛普森;张春美;;博物馆与归还的正义:遗产、归还与文化教育[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9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世芸;;美国夏威夷观光政策[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韧柘;吴迪;;大万世居客家围保护规划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毛育刚;;台湾日月潭的工业与观光角色转换[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段兆麟;;高山地区休闲农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太;;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6 杨太;;东北人的民俗[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7 黄跃雯;;生态旅游的理念与实践:台湾原住民部落的观点[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张勇强;陆涵;方可;刘毅;;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调控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文德;;深圳古村落现状调查与保护策略探析——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例[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年
10 惠红;;旅游发展的社区割离效应研究——以重庆瓷器口古镇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喻菲 刘畅 冯国;丽江:十字路口如何走向?[N];华东旅游报;2005年
2 易小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切实保护原住民利益[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记者 李韵邋通讯员 马晶晶;《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珍藏展》举办[N];光明日报;2008年
4 许楠;搬迁回归和谐的必修课?[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国际政治文化学者 和静钧;丽江在何处?[N];中国经营报;2008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郑黎;把美丽变财富 让百姓唱主角[N];江南游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尧邋聂传清;石板·木雕·琉璃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黄伟林;追求以人为本的旅游理念[N];广西日报;2005年
9 黄伟林;阳朔旅游的启示[N];广西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曹宏亮 聂传清;历史风情尽苑中[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艳萍;基于原住民权益的沙溪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2 郑溪;石林彝族村落旅游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嫣茹;塞班岛社会变迁及其原住民民俗发展初探[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游佳;基于文化真实性的桃坪羌寨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韩;对可持续旅游实现形式的若干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吴冰;中博国家公园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牛丹丹;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5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5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