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地居民分类与支持行为: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视角
本文选题:文化适应 + 民族旅游地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在民族旅游地的发展中,居民态度及主客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文化适应理论,通过开发Berry文化适应二维模型,对贵州黔东南黎平肇兴侗寨241位社区居民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情境中,居民在主客跨文化互动中具有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四种文化适应类型,并以整合型居多;整合与同化意味着文化适应程度高,分离和边缘意味着文化适应程度低;女性的文化适应程度比男性高;文化适应程度越高的居民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度越高,具体而言,文化适应能力较强的居民对旅游者更加热情,也更愿意为目的地进行推荐宣传。因此,旅游规划和管理部门应重视并着力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适应能力,使其既能自信地展示和传承民俗文化,又能与旅游者进行热情、友好的互动,从而在文化、经济等层面推动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ents' attitude and the subject and guest is the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tourism industry.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erry's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on 241 community residents of Zhaoxing and Dongzhai in Liping,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shows that in the tourism situation, residents have inte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guest.Inte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mean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separation and edge means low degre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women's degre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en, and the degre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wome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en.The higher the level of cultural adaptation,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upport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specifically, the more the residents with the ability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re more enthusiastic to tourists, and more willing to recommend propaganda for the destination.Therefore,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adaptability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can not only show and inherit the folk culture confidently, but also have warm and friendly interaction with the tourist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tination at the level of culture, econom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5-GM-121)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润彬;;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适应——基于剑川白族地区的田野调查[J];改革与开放;2010年04期
2 李晓艳;周二华;姚姝慧;;在华留学生文化智力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2年12期
3 宋美玲;;新时期中国留美高校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年27期
4 郑士贵;文化适应对理解信任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9期
5 席嘉;文化适应与风俗变迁——云南喜洲白族上门婚改姓习俗浅析[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叶海;吴荣先;;浅论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2期
7 江小国;;跨国经营中文化的影响及跨文化适应的探讨[J];市场论坛;2006年02期
8 周源;;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沟通分析[J];知识经济;2009年13期
9 彭文君;;浅探初任高校辅导员的学校文化适应[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10 赵峰;屠立峰;;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探析[J];职业时空;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文华;;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严文华;;日本留学生和工作者的跨文化适应:以上海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9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刘新权 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企业报;2014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执行主席 廖静 译;跨文化适应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游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莫幸福;宗教发展与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张雷生 韩国柳韩大学、延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压力、适应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李可;失地农民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N];中国社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逊;数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国人新媒体使用与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杨燕;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先知;试析中国留美高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对策[D];重庆大学;2011年
2 董会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金安;在日中国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实证考察[D];湖南大学;2013年
4 李营;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佳鹏;上海市新疆中职班学生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蔡火林;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艳霄;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
8 丁方超;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情况调g敫霭阜治鯷D];复旦大学;2014年
9 钱绘旭;东南亚留学生在云南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健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65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76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