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态旅游的中国本土化发展综述
本文选题:社区生态旅游 + 本土化 ; 参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年06期
【摘要】:社区生态旅游(CBET)聚焦于欠发达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权益,在国际社会已形成相对成熟、不断进化的知识领域,是边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历经20年积淀,厘清CBET发展的中国本土化路径与特征既是对当下扶贫实践需求的呼应,又可为国际CBET研究提供中国经验。中国CBET特征包括:(1)外源性推进。从NGO外部推动向政府内在推进方向发展;(2)多源性发展。从国际流行的近景区-生态富集型CBET向自景区-文化富集型CBET拓展;(3)社区主导型强社区参与模式非主流,政府主导型依然为主流,但政府变革与权利界定已受关注;(4)以土地为代表的社区权益保护是中国CBET发展元问题;(5)CBET扶贫要坚持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综合面向,并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贫困、文化富集型CBET发展。
[Abstract]:Community ecotourism (CBET) focuses on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t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and evolving field of knowledg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mote rural tourism. After 20 years of accumulation, clarifying the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CBET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but also a Chinese experience for international CBET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BET in China include: 1) exogenous propulsion. From the outside of NGO to the internal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ource develop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opular scenic spot-ecological enrichment type CBET to the self-scenic area-culture-enriched type CBET to expand the community-oriented stro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 is not the mainstream, the government-led type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However, government change and definition of rights have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4) the protection of community rights and interests represented by land is a meta-problem of CBET development in 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orientation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d the national eco-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should be built to promote poverty. Cultural enrichment CBET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居民心理的变迁过程与调节机制研究”(41101133) 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大数据视域下基于Airbnb的京台民宿对比研究”(10301-0160120503)
【分类号】: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发生;武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初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10期
2 梅丽兰;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经营构想[J];企业经济;2000年03期
3 杨一光;中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生态旅游》评介[J];思想战线;2000年01期
4 侯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线;2000年05期
5 王谢勇;大连市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思路[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林爱平;社会生态旅游初探[J];福建地理;2000年02期
7 李晓莉;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发展原则[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1期
8 李春生,娄玉芹,穆桂松;关于发展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陆新明;生态旅游,县级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析“阳朔生态旅游现象”[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0年10期
10 罗永常;生态旅游与黔东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芙蓉;;福建省生态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封毅;封钦;;发展贵州生态旅游 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李乐京;;重视生态旅游,促进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朱苹;;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的探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安娜;;生态旅游的内涵——以自然为基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国祥;;简论发展民族生态旅游村的条件及其对策[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7 刘敦荣;王红霞;刘英;;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概念[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李晔;;基于泛化现象的生态旅游分类[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宋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权佳;李洪远;;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利仁;生态旅游你知多少[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生态旅游能否一路走好[N];中国旅游报;2001年
3 国家旅游局 驻悉尼旅游办事处;生态旅游——澳大利亚先行一步[N];中国旅游报;2001年
4 苑坚 宋常青;别让生态旅游走了样[N];中国旅游报;2001年
5 曹新向;城市生态旅游基本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张玉钧;生态旅游管理框架分析[N];中国旅游报;2004年
7 李明德;生态旅游的三大分歧[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高峻;生态旅游:关注环境承载力实现和谐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昆宝军;生态旅游的喜与忧[N];大众科技报;2001年
10 记者 林英;生态旅游市场鱼目混珠[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颖;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评价及其生态旅游设计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2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晓晶;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时空演变及提升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6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于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苏萤雪;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方向及基于环境伦理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桂英;生态旅游的文化意蕴[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李光;生态旅游理论与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D];延边大学;2000年
3 闫守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璇璇;我国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讨[D];扬州大学;2007年
5 宋云禄;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展望[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苏磊;日本のエユッ0辚芝啶蝪z展及び中国へのUS示[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盛辉;崇明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李光伟;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观光农业开发的思考与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何育凤;甘肃植物七彩丹霞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董树丽;神农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20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82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