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研究
本文选题:民族村寨旅游 + 动力机制 ; 参考:《生态经济》2014年01期
【摘要】: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对其发展的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是其动力机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调控机理。希望能促进人们更科学地认识民族村寨旅游及其内部规律,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规划与实践工作有所启示。
[Abstract]:As a new industry, the tourism of ethnic villages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y of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dynamic mechanism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villages, and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demand system, supply system, intermediary system and support system of its developmen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subsystems in its dynamic mechanism system, and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s put forward.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mote people to understand more scientifically the tourism of ethnic villages and its internal law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opes to enlighten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the tourism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凯里学院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社区旅游‘适度开发’研究”(11BMZ068) 贵州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黔东南州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研究”(黔教高发[2011]278-02)部分成果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永常;;基于体验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以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2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3 吴学成;;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03期
4 徐晓勇;雷冬梅;罗淳;;民族村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生态影响研究——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继刚;;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昆明市小水井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2 郑小虎;刘平;;论旅游开发对民族社区文化的影响——以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殷群;;云南楚雄咪依噜彝族村寨旅游深度开发对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李瑞;殷红梅;;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5 蒲玉林;杨兆萍;韩芳;;新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2年03期
6 晏鲤波;薛群慧;;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规范分析与研究[J];消费导刊;2008年03期
7 杨f;王晓云;冯学钢;;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8 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10 陈兴贵;;民族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杨忠实;文传浩;;珠江上游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个案分析[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玉范;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强;新农民: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程进;我国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空间冲突及治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琳;贵州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纯纯;西双版纳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温红叶;传统何以形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周晖;黔东南地区乌利、郎利苗寨旅游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文才;贵州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常振华;西双版纳橡胶经济发展与傣族民居的变迁[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7 岳玲;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沈炜;旅游场域中民族文化资本及其再生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瑞英;周至县生态村建设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晓丽;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端波;;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2 刘晖;民族旅游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3 张佩芳;许建初;王茂新;邓喜庆;;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特点及其对热带森林景观影响的遥感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03期
4 杨清;韩蕾;陈进;白志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价值、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6年04期
5 柏文峰;吕珏;;傣族民居的保护与振兴[J];工业建筑;2007年01期
6 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7 陈素平,成慕敦;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开发研究;2004年02期
8 潘年英;矛盾的“文本”——梭戛生态博物馆田野考察实录[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年01期
10 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丽萍;游立;江国逊;;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与主题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04期
2 杨守萍;王慧;;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07期
3 秦绪霞;;旅游产品整合的基本问题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7期
4 吴丽云;;旅游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蟹岛模式”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5 金丽;;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年四锋;李东和;;国内关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2期
7 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8 蒋韪鲔;;苗族服饰演化的动力机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梁圣蓉;;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评估——以武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10期
10 胡芬;张莉;;浅议旅游集镇发展[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永文;张安民;;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郑芳;王乃昂;;近几年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肖升;;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旅游业驱动机制模型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4 明庆忠;陈英;李庆雷;;旅游产业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兆萍;;新疆旅游地域系统及实证分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吴丙山;袁进义;罗军;;我国藏区旅游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7 朱高儒;;古镇旅游发展的初始动力探析——李庄为例 周庄作比[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恩红;规范民族村寨旅游[N];贵阳日报;2008年
2 石培华 许艳玲(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释放魅力和动力[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王浪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武当之道”课题组 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供稿;武当之道[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中国旅游报“武当之道”课题组 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 供稿;武当之道[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石培华 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规划中心;探寻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原动力[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南京大学教授张鸿雁○本报记者 杜颖梅;创意产业园不是谁都能搞[N];江苏经济报;2006年
8 周慧娟;《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张克强;主题乡村,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方向[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李培远 本报记者 周小游;开阳拟三年建成开洲湖旅游景区[N];贵阳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强;新农民: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李天翼;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金丽;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谢春山;旅游产业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张佑印;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超祥;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2 崔永慧;川渝旅游合作的模式选择与保障机制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3 李青;城市近郊小城镇旅游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钱丽芸;基于动力机制的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闫晓春;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6 周家婷;关于构建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7 高乐华;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郭雅婷;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扩张模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和谐度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谭璇;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97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9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