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德国旅华客源市场特征与拓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5 06:43

  本文选题:旅华客源市场 + 市场特征 ; 参考:《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中德务实合作是大国关系的典范,德国也是我国在西欧地区最大的客源国之一,因此研究德国旅华客源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连续多年的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并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GIS技术等研究方法,从人口统计学、时空结构和消费行为等三方面对德国旅华客源市场进行了全面审视,将分析结果与其他客源国市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人口统计学特征复杂,男性、中青年、观光游客和商务游客占据较大比重;②年际间游客人数总体增长,年内接待表现为双峰型,在华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首都向华北"的扩散规律,出境离华后多以回到本国为主;③入境方式多样,参团比例高,人均消费高,但交通占去绝大部分,平均停留时间长;④可以从旅游合作领域、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服务质量三方面进行市场拓展。
[Abstract]:The pragmat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is the model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and Germany is also one of the largest tourist countries in Western Europ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German tourist market in China.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consecutive years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easonal intensity index (GI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German tourist market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demography, space-time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tourist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of 1: 1 are complex,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le, young and middle-aged tourists, sightseeing tourists and business tourists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ourists in the past two years. During the year, the reception showed a bimodal pattern, with a spread pattern of "from the coast to the interior, from the capital to North China" in China. After leaving China, most of them returned to their home countries and entered the country in a variety of way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members and committees, and a high per capita consumption. However, transportation accounts for the vast majority, and the average stay time can be extended from three aspects: tourism cooperation, tourism product supply and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作者单位】: 上海商学院旅游与食品学院;
【基金】:上海商贸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ZF1226)
【分类号】:F592;F59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锋;中德关系30年[J];德国研究;2002年03期

2 王志强;;德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德语版中国旅游指南为例[J];德国研究;2009年01期

3 卢松,陆林,王莉,王咏,梁栋栋,杨钊;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4 徐梦颖;;浅析西班牙旅华市场[J];经营管理者;2009年10期

5 周建明;;论桂林的德国入境旅游市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余南平;;发展援助的中间道路:德国对外援助研究[J];德国研究;2012年04期

7 周成;李悦铮;江海旭;高满霞;;俄罗斯旅华客源市场分析与开拓研究[J];旅游论坛;2013年02期

8 汪德根,陆林,刘昌雪;德国出境旅游市场比较优势与市场拓展对策——兼论旅华市场开发[J];经济地理;2004年01期

9 高军;吴必虎;马耀峰;;旅华英国游客O→D旅游客流动力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1年02期

10 王永红,李学伦;浅谈青岛吸引德国游客的优势和制约因素[J];旅游学刊;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2 颜磊;许学工;章小平;;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2期

4 徐聪;;在曲折中前行的中德关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李山;邱荣旭;陈玲;;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络空间关注度:时间分布及其前兆效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6期

6 余凤龙;陆林;操文斌;朱桃杏;;行政区划调整的旅游效应研究——兼论江西井冈山市与安徽黄山市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6年01期

7 赵勇;张捷;李娜;梁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8 王云才;郭焕成;杨丽;;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9 骆培聪;张明锋;;福建丹霞地貌旅游景区客流时间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10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卢松;;南京市内部旅游客流空间测度与模拟[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瑛;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陈爱宣;古村落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佑印;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徐勇;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7 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席宇斌;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黄家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菲菲;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曾婧婧;湖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于吉京;张谷英村社区参与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莉;旅湘留学生跨文化旅游行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韩春艳;西安市出境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谢兴;中国与西班牙世界遗产开发保护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赵金金;基于旅游流集散的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1年

9 江文文;特色自然资源旅游区规划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冷泠;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保护预警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华富;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3 黄成林,周能敏;黄山风景区旅游旺季游客日分布特征的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4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银淑华;;俄罗斯旅华市场独特性分析及其开发策略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刘长生;简玉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7 郑颖;;影响中俄旅游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开发俄罗斯旅游市场的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年01期

8 叶乃沂;德国消费者购物决策行为研究[J];德国研究;2004年04期

9 王志强;;跨文化诠释学视角下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认知形式和认知假设[J];德国研究;2008年01期

10 彭华;汕头城市旅游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萍;中俄旅游协作系统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旅华国外游客人数影响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0期

2 任建军;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经贸导刊;1998年04期

3 程伟进;韩国出境市场及旅华市场综述[J];旅游学刊;1995年03期

4 王晓展,张亚玲;东盟旅华市场研究[J];大众科技;2004年09期

5 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5年01期

6 肖利;1998年中国国际旅游市场前景初探[J];中国对外贸易;1998年07期

7 胡平;开发东盟国家旅华市场对策初探[J];东南亚研究;1997年04期

8 徐正林;日本旅华客源市场的特征分析和拓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4年17期

9 顾宇红;韩国旅华客源市场的开发[J];旅游学刊;1996年06期

10 高舜礼;今年入境旅游市场走势分析[J];了望;199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白凯;马耀峰;李天顺;;信息刺激对旅华游客决策影响度研究——以西安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张佑印;;来华日本、韩国旅游流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赵云;尚前浪;;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客源市场分析及政策建议[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陈庆江;;相同与差异——徐霞客与马可·波罗之比较[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卫国;马来西亚旅华市场分析和预测[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丽娜;奥巴马休假与骆家辉旅华[N];中国证券报;2011年

3 燕紫;三菱翼神魅力之旅华丽起航[N];中国质量报;2011年

4 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罗卫建;泰国旅华市场分析与预测[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 罗卫建;菲律宾旅华市场分析与预测[N];中国旅游报;2005年

6 刘士军;印度旅游及旅华市场报告(一)[N];中国旅游报;2005年

7 刘士军 常红;印度旅游及旅华市场报告(三)[N];中国旅游报;2005年

8 刘士军 常红;印度旅游及旅华市场报告(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9 中国驻大阪旅游办事处 郑保垒;日本大学生旅华市场潜力巨大[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静淼;北京公馆天价入市 任志强避谈项目整售海外基金[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现红;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任瑞萍;旅华美国市场特征及拓展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冰;旅华外国商务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Celine LI(李润);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法国青年游客旅华推荐意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潘月刚;近代日本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观[D];吉林大学;2013年

5 熊世平;广西开拓越南入境旅游市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曾婧婧;湖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鑫;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分维调查和要素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红丽;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游客居民好客度感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思超;近代江南生活环境变迁与社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99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99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