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测算的旅游开发研究——以苏州为例

发布时间:2018-09-13 06:15
【摘要】:根据脆弱性和弹性一体两面的关系,借鉴苏里尼(Zurlini)等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测度公式,以苏州为例对苏州古城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和太仓共10个区域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弹性进行了估算和旅游开发分析。结果表明,古城区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最小,系统正介于稳定阶段和释放阶段之间,应更多的关注保护,以免系统遭受更多的干扰而使系统完全失去弹性;常熟、昆山、吴江和吴中区的弹性次之,系统正介于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之间,旅游开发活动要谨慎开展,随时关注系统的弹性变化;相城区、太仓、张家港、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最大,目前正处于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可以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活动,系统有能力承受一定的开发活动干扰。适应性循环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弹性与其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ulnerability and elasticity, and referring to the measurement formula of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put forward by (Zurlini) et al., taking Su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akes Suzhou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Wuzhong District, Xiangcheng District, High-tech Zone, Industrial Park, Changshu, etc. The elasticity of tourism social-ecosystem in 10 regions of Zhangjiagang, Kunshan, Wu Jiang and Taicang are estim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urism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in Gucheng District is the least elastic, and the system is between the stable stage and the release stage, so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system so as to avoid the system being completely inelastic due to more interference; Changshu, Kunshan, Changshu, Kunshan, The flexibility of Wu Jiang and Wuzhong District is second, and the system is between the rapid growth stage and the stable s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cautious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lastic changes of the system at any time; Xiangcheng District, Taicang, Zhangjiagang, The tourism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of high-tech zones and industrial parks is the most flexible. It i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system at present, it can carry on the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the system has the ability to bear the interference of certai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daptive cycle theory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social-ecosystem elasticit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弹性思维下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11YJCZH142)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恢复力理论的旅游历史街区演化过程及机制研究”(41301150)
【分类号】:F592.7;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娅玲;杨新军;;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及其恢复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2 沈苏彦;;恢复力:旅游影响研究的新视角[J];商业时代;2012年03期

3 陈娅玲;杨新军;;西藏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苏彦;;生态旅游地恢复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陈思;段汉明;刘辉;;西宁市PREE系统恢复力的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3期

3 陈萍;陈晓玲;;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4 王俊;杨新军;刘文兆;;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5 闫海明;战金艳;张韬;;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6 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7 鲁旭;严卫;王睿;;气象灾害系统组成及评估理论体系探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郭华;任国柱;;弹性城市目标下都市农业多功能性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1期

9 Will Meddu;Simon Marvin;;From the Politics of Urgency to the Governance of Preparedness:A Research Agenda on Urban Vulnerability[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01期

10 Amit CHAKRABORTY;B Larry LI;;Contribution of biodiversity to ecosystem functioning:a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rid Land;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楷;;CAS理论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A];Complexity Problem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2 李钢;杨新军;王乃昂;郑芳;郭甜歌;;旅游地多岛效应:概念、原理、方法及展望[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3 刘丹;华晨;阿拉特·乔治;;弹性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化与规划创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云龙;基于CAS理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朱新球;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洪军;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生态空间构建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4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丁X;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杨理;内蒙古草地资源管理的生态经济综合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3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袁栋;海洋渔业资源性资产流失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吴涛;基于遥感技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海洋资源管理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2 张蓉;太湖草、藻型湖区水环境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3 王亚文;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全Oz;岷江上游民族分布与环境特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应文晔;惠州西湖水质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黄峰;高速公路尘污染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黄定华;灌溉区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匡武;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倪小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汪兴玉;黄土高原典型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对干旱的恢复力[D];西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宣国富,章锦河,陆林,章锦河,杨效忠;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2 高军;马耀峰;吴必虎;亢雄;李创新;;旅游系统演变趋势模型的构建及其科学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2期

3 王忠福;张利;;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年09期

4 黄洁,吴赞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年06期

5 吴忠宏,洪常明,钟林生;居民对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之研究——以澎湖列岛为例[J];旅游学刊;2005年01期

6 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年02期

7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8 孙晶;王俊;杨新军;;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9 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宝良;高丽;;生态安全弹性与生态安全“倒U”曲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2 王琦妍;;社会-生态系统概念性框架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3 张丕德;于淑兰;;DST-1涤纶水性弹性地面涂料的研制[J];环境保护科学;1985年03期

4 柯晓;;弹性生物环填料[J];今日科技;1991年03期

5 F.Stuart Chapin Ⅲ;Terry V.Callaghan;Yves Bergeron;M.Fukuda;J.F.Johnstone;G.Juday;S.A.Zimov;王胜;;全球变化和北方森林:阈值,移动态或逐渐变化?[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06期

6 李志青;;谨防比例性减排目标下的反弹性排放[J];环境经济;2010年03期

7 孙明;秦鑫;牟晓梅;;寒地林业小城镇用地生态调整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1期

8 ;裕龙牌HYL系列鱼塘曝气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年04期

9 张鸣;赵平;;南京环境保护服务公司利用电镀废渣废液制成制革鞣剂[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3年03期

10 霍俊杰;;吸声、隔热的新型无机纤维制品的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丽娜;杨先林;吴燕龙;杜树彬;李铭;;聚丙烯酰胺共混溶液的粘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编辑部 整理;建立框架性协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N];中国工业报;2008年

2 本报评论员;抓完善 建章立制[N];阿坝日报;2009年

3 张淑芳 委员;建立机制巩固创卫成果[N];永州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向龙;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汪兴玉;黄土高原典型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对干旱的恢复力[D];西北大学;2008年

3 杜文婷;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电渗析脱盐率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4 李海祥;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铅、锌外贸竞争力的评价[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40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240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