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IPA方法的旅游地形象定位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13 19:54
【摘要】:旅游地定位是旅游地营销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确的定位决定着旅游地今后的发展.本文以南京市为实例,借助国外运用成熟的IPA方法对南京旅游地形象进行定位,得出历史遗迹、生态环境(绿化)、旅游信息、价格物有所值、文化氛围、城市建设及建筑、城市化水平、滨江景色、休闲氛围、康体疗养和便利的交通等是定位南京旅游形象的重要旅游要素,并最终赋予南京"滨江上的智慧绿都——古南京"形象定位口号.
[Abstract]:The loca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t destination marketing. The precise location determin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Nanjing as an example, uses the mature IPA method abroad to locate the image of Nanjing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obtains historical relic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ing), tourism information, price value for money, cultural atmosphere, city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Urbanization level, riverside scenery, leisure atmosphere, recreation and sports convalescence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re the important tourist elements to locate Nanjing's tourist image, and finally endow Nanjing with the slogan of "wisdom green capital on the riverside-ancient Nanjing".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49、41101131)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梅;格式塔——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原型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2 高静;章勇刚;;基于目标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定位模式研究[J];旅游论坛;2009年03期

3 曲颖;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定位战略开发工作几个重要相关问题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1年03期

4 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旅游科学;2007年04期

5 宋子斌;安应民;郑佩;;旅游目的地形象之IPA分析——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例[J];旅游学刊;2006年10期

6 李巍;张树夫;;以认知心理测评解析南京旅游地形象[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陆杏梅;沙润;田逢军;;基于IPA方法的城市滨水区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子分析——以南京沿江地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中旺;;襄樊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2 聂献忠;安庆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其系统策划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亚青;祖健;;浅析安徽省黟县西北地区旅游形象策划与设计[J];北方经济;2009年10期

4 刘秀芬;;旅游地形象塑造问题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5 徐昔保,张建明,李景宜;潜在游客出游意愿调查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甘肃黄河石林景区旅游规划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黄军;黄蜜;;旅游品牌标志设计的地域性元素研究[J];包装工程;2010年18期

7 李飞,谢祥项;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邓真;知识经济条件下对“大九寨”的形象定位[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9 袁书琪;对我国旅游地图市场化与现代化的思考[J];测绘通报;2003年10期

10 黄细嘉,龚志强;鄱阳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巨才;;基于品牌定位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河北为例[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曲颖;李天元;;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比较分析及国内研究国际化刍议[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陈蓉;张忠孝;;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开发探析——以青海同仁县为例[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4 佟磊;田冬林;郭凯;吴松梅;;从消费角度看赤峰城市滨水区的利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雪梅;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白翠玲;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塑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胡允银;区域知识产权形象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横店影视城的主题构建及产品支撑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璐;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太玲娟;丽江金山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晓东;城市旅游目的地偶像品牌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范宏亮;泰山风景名胜区形象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陈秀清;张家界旅游罩形成机制及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周围;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于吉京;张谷英村社区参与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潘日鸣;炎陵县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10 董英娟;承德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2期

2 李巍;张树夫;;旅游地形象认知心理分析与测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3期

3 李东和;张捷;卢松;钟静;;苏州水乡古镇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部分水乡古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4 唐娟;;关于旅游目的地定位的若干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林永坚;冯明义;;嘉陵江流域旅游主题形象定位与营销策略[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2期

6 周玲强,冯晓虹;论旅游城市总体形象与综合环境的资源价值[J];经济地理;2002年S1期

7 钟行明,喻学才;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基于Tourism Management近10年文章[J];旅游科学;2005年03期

8 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旅游科学;2007年04期

9 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10 李天元;市场定位还是形象定位——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中的定位问题[J];旅游学刊;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瑾;关于旅游地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传播的探讨——以桂林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2 李宝祥;文化观建设与旅游地开发[J];人文地理;1999年S1期

3 侍晓雅;宋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周年兴,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1期

5 罗云艳;;旅游地形象模式的建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张广宇;简王华;;旅游地形象定位的理论与方法浅析[J];市场论坛;2009年04期

7 韦瑾;;借助大众传媒的旅游地形象互动传播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1期

8 贾艳青;;旅游地形象传播的若干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郭晓康;;平遥古城旅游地形象定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10 董雪旺,张序强,李华;二龙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定位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军;李辅斌;;旅游者视角下的目的地形象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邱云美;;社区参与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朱孔山;;临沂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探讨[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4 黄军;;旅游地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的地域性[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5 梁明珠;廖卫华;;论“广深珠”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6 赵毅;;塑造“茶都竹海、休闲永川”旅游新形象[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7 范今朝;;试论“主题山水”的构思与营建——兼论嘉兴市的旅游文化建设方略[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坚诚;高凌旭;方玫;;“汤之乡”——丰顺县的旅游发展思路[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9 孙优萍;;瑞士旅游区域开发模式对钱塘江流域旅游开发的启示[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河清;;地域文化在凤凰古城旅游形象建设中的渗透与整合[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借助策划、管理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中)[N];中国旅游报;2011年

2 李萌;导游应参与旅游地形象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原创策划》节选六: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上)[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中)[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张河清;旅游地形象设计中的文化包装[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李向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创意设计模式与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6年

8 山西风光旅游规划设计院 张建荣 李江生;旅游形象、旅游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N];中国旅游报;2009年

9 陈辉邋邓娅妮;导游应有和谐观[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张佳;杭州,,打造女性绿色旅游[N];江南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霞;街区记忆与旅游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刘轩;经济林产业形象遮蔽的风险管理[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白翠玲;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塑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清宇;实景演出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郭诗琪;基于传播模式的井冈山旅游地形象建构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方建平;我国城市旅游地形象主题词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4 汪郡;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构建[D];重庆大学;2013年

5 朱冬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贵兴;提升桂林市国内旅游地形象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曹晶晶;突发事件背景下乌鲁木齐旅游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刘俊;湘西旅游地品牌营销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9 王守成;基于自发地理信息的旅游地景观关注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徐闪闪;乡村旅游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30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30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