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孢粉记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9 15:17
【摘要】:对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两个剖面的55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对比Rb/Sr,结果表明:1)龙山文化出现之前,银杏科、胡桃科、榆属、常绿栎属、桑属百分含量高,松属、云杉属少,莎草科含量很高,藜、蒿花粉含量很低,植被特征以落叶阔叶树为主。2)龙山文化早期,木本花粉含量逐渐降低直至处于低谷期,草本花粉逐渐占主导。胡桃、枫杨、落叶栎、桑等阔叶树数量显著减少,松的数量显著增加,草本花粉中藜科、蒿属含量少,莎草科、香蒲属数量仍较高,此时植被特征为含少量针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草本植物繁盛。Rb/Sr较低,推测该阶段可能存在显著的降温;草本花粉中,禾本科花粉占主导地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木本花粉百分含量、Rb/Sr变化波动较大,可能存在气候突变事件。3)在龙山文化之间的自然沉积层,乔木和灌木数量增加,草本数量减少,木本植物占优势。落叶栎、栗、榆、桑含量高,出现常绿栎,莎草科数量很低,水龙骨数量多,此时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植被特征。4)龙山文化晚期,木本植物占优势。在乔木和灌木植物中,榆属、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数量较高,含少量的银杏科、松属;草本植物中,藜科、蒿属植物数量少,莎草科植物含量高,反映了含常绿成分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此时,Rb/Sr值较高,因此推测此时的气候较温暖湿润。5)藤花落遗址地层记录了4500~4000aB.P.植被与气候环境信息,响应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转型期间由暖湿转向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变化特点。
[Abstract]:The sporopollen analysis of 55 samples from two sections of Fujinhualuo site in Lianyungang, Jiangsu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Longshan culture, Ginkgo, walnut, Ulmus, evergreen Quercus, Mulberry were high in content, and pine was in the genus. Spruce is few, Cyperidaceae is very high, Chenopodium and Artemisia pollen content is very low,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 is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s mainly. 2) in the early Longshan culture, the woody pollen content decreases gradually until the low stage, the herbaceous pollen gradually dominates. The number of broad-leaved trees such as walnut, maple poplar, deciduous oak and mulberr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number of pin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content of Chenopodiaceae and Artemisia in herbaceous pollen was less, and the quantity of Cyperaceae and Typha was still high. The veget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ith a small number of coniferous trees, and the undergrowth herbaceous plants were abundant. The Rb/Sr was low,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re might be significant cooling down in this stage. In herbaceous pollen, Gramineae pollen is dominant, indicating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The percentage of woody pollen and Rb/Sr fluctuated greatly, and there may be climatic abrupt events. 3) in the natural sediment layer between Longshan culture, the number of trees and shrub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herbs decreased, and the woody plants dominated. Leaves oak, chestnut, elm, mulberry content is high, appear evergreen Quercus, Cyperaceae is very low, water keel quantity is much, this time is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 of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ee mainly containing evergreen tree species. 4) in late Longshan culture, woody plant dominates. In Arbor and shrub plants, elm, evergreen oak, deciduous oak, maple poplar have a high number, containing a small number of ginkgo families, pine; Among herbaceous plants, Chenopodiaceae and Artemisia are few in number and high in Cyperidaceae, which reflects the landscape of subtropical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ith evergreen components. At this time, the Rb/Sr value is relatively high. Therefore,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climate of this time is warmer and wetter. 5)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s of Fujinhualuo site are 4500n4000aB.P. The informa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environment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from warm and wet to cool and dry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transition in the eastern monsoon region of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XDA051305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1082020904和1121020904)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1&ZD183)共同资助
【分类号】:Q914;K87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芸,朱诚,于世永;长江三峡张家湾遗址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3 孙亮,陈刚,刘厚学,项剑云,李虎仁;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东南文化;2001年01期

4 许清海,孔昭宸,陈旭东,阳小兰,梁文栋,孙黎明;鄂尔多斯东部4000余年来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5 许清海,肖举乐,中村俊夫,阳小兰,杨振京,梁文栋,井内美郎;孢粉记录的岱海盆地1500年以来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6 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郑振华;中国北方几种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7 李月丛,许清海,肖举乐,阳小兰;中国北方森林植被主要表土花粉类型对植被的指示性[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8 张瑞虎;江苏苏州绰墩遗址孢粉记录与太湖地区的古环境[J];古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9 王开发;蒋新禾;;浙江罗家角遗址的孢粉研究[J];考古;1985年12期

10 齐乌云;;山东乳山市翁家埠遗址孢粉分析研究[J];考古;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小丽;赵文伟;孙静会;李芙蓉;张科;赵艳;;我国古环境中炭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2 曹雯;夏正楷;;河南孟津寺河南中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测定及其古水文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2期

3 曹雯;夏正楷;;河南孟津寺河南中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测定及其古水文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岳升阳;苗水;徐海鹏;;北京古蓟城城址古地貌环境演变研究——以广义大厦工程剖面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史威;朱诚;王富葆;田晓四;;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6 史威;;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曹艳峰;黄春长;韩军青;李云岗;张珊珊;;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剖面炭屑记录的火环境变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8 张丽艳;许清海;李月从;阳小兰;贾红娟;张振卿;曹现勇;王学丽;;贺兰山表土花粉与花粉通量对比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9 郑振华;田芳;曹现勇;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中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及对周围植被的代表性[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10 张振锋;游广永;赵元杰;;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岱海地区气候变化周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程玉芬;姜文英;;末次盛冰期以来陕北黄土高原的植被和气候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杨俊峰;侯林晓;晁红丽;曾宪友;焦静华;;黄淮平原西南部130ka~13kaB.P.气候环境及盆地演化——以河南信阳胡族铺剖面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上册)[C];2011年

3 Suzanne A.G.Leroy;Neil Ogle;;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est fires recorded in the Holocene pollen record from a Jinchuan peat bog,northeastern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4 温锐林;肖举乐;常志刚;翟大有;周朗;许清海;李月从;S.Itoh;;全新世呼伦湖区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刘再华;戴亚南;林玉石;;全球变化和岩溶石漠化过程的钙华记录研究——以贵州茂兰响水河钙华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6 吕砚;;环境考古学孢粉分析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肖肖;孔昭宸;姜文英;杨石岭;;末次盛冰期以来渭源黄土剖面的孢粉记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3年

8 Xu Wang;Jule Xiao;Linlin Cui;Zhongli Ding;;Holocene changes in fire frequency in the Daihai Lake region(north-central China):ind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an important role of human activity[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科技支撑系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2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徐明星;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典型剖面土壤性质演化及其高光谱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金霞;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植被—土壤—土壤动物对荒漠化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爱芝;黄土高原西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及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付顺;古蜀区域环境演变与古蜀文化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杨永梅;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连环湖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特征及沉积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俊杰;豫东地区夏商时代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德广;400年来吉林省二龙湾玛珥湖硅藻组合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程玉芬;2.6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郝秀东;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俞飞;基于PMIP模拟的中东亚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马艳玲;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下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初步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8 丁伟;中国东部暖温带低山丘陵区表土花粉对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庞瑞m:;河北省中南部农田孢粉组合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月;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环境信息提取与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岱;潘宝林;;巢湖湖盆及其变迁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2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姜钦华,刘建波,王文华;河南登封县颍阳新石器时代遗址孢粉与植硅石分析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4 于澎涛,刘鸿雁;小五台山北台北坡植被垂直带的表土花粉及其气候意义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5 张新荣;胡克;方石;王东坡;;东北地区泥炭表层沉积中植硅体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陈敬安,万国江,徐经意;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7 张成君,曹洁,类延斌,尚华明;中国新疆博斯腾湖全新世沉积环境年代学特征[J];沉积学报;2004年03期

8 赵泉鸿 ,韩道华 ,欧阳建德;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古生态分析及海侵地层[J];地层学杂志;1986年02期

9 曹建廷,王苏民,沈吉,张振克;近千年来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10 许清海,杨振京,崔之久,阳小兰,梁文栋;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兰;朱诚;姜逢清;赵泉鸿;林留根;;连云港藤花落遗址消亡成因研究[J];科学通报;2008年S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艳;让文化遗产重现活力[N];连云港日报;2006年

2 高利平;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又有重大发现[N];新华日报;2004年

3 童超贵 刘厚学 陈刚;四千年前古城址现身云台山下[N];新华日报;2000年



本文编号:2387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87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