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贵州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08:06

  本文关键词:贵州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成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先进文化,既科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又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兼具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功能和使命。国家历来重视红色旅游发展,制定了诸多鼓励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形成了至上而下的工作机制。红军长征在贵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光辉的业绩,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产和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贵州当地优势文化资源,也是多彩贵州文化之魂。贵州在“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战略中把红色文化作为驱动贵州旅游发展的优势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遵义红色精品旅游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研究红色旅游发展问题,于全国、于贵州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系统梳理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虽然有国家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但是红色旅游市场却并不繁荣。存在旅游产品单调,景区游览方式单一,景区管理体制不活,客源市场狭窄等诸多问题。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旅游市场快速变化,国家以消费驱动经济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红色旅游如何适应发展新常态,实现创新和突破,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四渡赤水的发轫地——贵州遵义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作为研究样板。以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作为载体,探讨红色旅游转型发展的问题。文章首先构建了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的理论框架,确定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是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多元文化整合,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游客既能领略到浓厚文化氛围,又能获得舒适旅游体验的整体区域。其次,基于对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深度调研,分析了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发展情况,厘清地缘关系和文化脉络,包括土城的区位状况,资源禀赋,市场分析,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再次,把握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形势,选取西柏坡、延安、井冈山三个典型红色文化景区作为对比研究案例,总结其经验,借鉴于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发展。基于前文的分析,提出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要高点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方式,打造复合型产品,转变景观游览体验方式等具体的对策建议。文章最后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多元文化融合 文旅融合 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7;F59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1章 导论8-2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12
  • 1.1.1 研究背景8-10
  • 1.1.2 研究意义10-12
  •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12-23
  • 1.2.1 研究综述12-19
  • 1.2.2 理论基础19-23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3-26
  • 1.3.1 研究内容23-25
  • 1.3.2 研究方法25-26
  • 第2章 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理论解析26-39
  • 2.1 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界定与特征26-28
  • 2.1.1 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界定26-27
  • 2.1.2 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特征27-28
  • 2.2 贵州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多元文化诠释28-33
  • 2.2.1 红色文化:贵州多彩文化之魂28-30
  • 2.2.2 民族文化:贵州多彩文化之灵30-31
  • 2.2.3 生态文化:贵州多彩文化之脉31-33
  • 2.2.4 传统文化:贵州多彩文化之根33
  • 2.3 红色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33-36
  • 2.3.1 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生动融合34
  • 2.3.2 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34-35
  • 2.3.3 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和谐共鸣35-36
  • 2.4 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与贵州旅游产业发展36-39
  • 2.4.1 红色文化:贵州文化旅游业跨越的文化源泉36-37
  • 2.4.2 文旅融合:贵州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37-38
  • 2.4.3 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为贵州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开辟新路径38-39
  • 第3章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现状分析39-54
  • 3.1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概况40-43
  • 3.1.1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历程40-41
  • 3.1.2 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功能分区41-43
  • 3.2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旅游资源辨识43-47
  • 3.2.1 红色文化资源43-44
  • 3.2.2 历史文化资源44-45
  • 3.2.3 民族文化资源45-46
  • 3.2.4 自然生态资源46-47
  • 3.3 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市场分析47-49
  • 3.3.1 土城旅游市场现状47-48
  • 3.3.2 川、渝、黔客源市场分析48-49
  • 3.4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取得的成效49-51
  • 3.4.1 着力打造核心景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49
  • 3.4.2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景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49-50
  • 3.4.3 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接待能力极大增强50
  • 3.4.4 强力推进白酒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已现雏形50
  • 3.4.5 全力做好古镇保护与开发,旅游目的地形象进一步提升50-51
  • 3.5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存在的问题51-54
  • 3.5.1 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明,体制机制不顺51
  • 3.5.2 配套设施不全,旅游产业基础薄弱51-52
  • 3.5.3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旅游产品开发层次粗放52
  • 3.5.4 景观游览方式单一,以博物馆静态展示为主52
  • 3.5.5 旅游产品体系不全,综合功能不强52
  • 3.5.6 宣传促销不力,客源市场狭窄52-54
  • 第4章 国内成功经验及对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启示54-61
  • 4.1 典型案例分析54-59
  • 4.1.1 西柏坡54-55
  • 4.1.2 井冈山55-57
  • 4.1.3 延安57-59
  • 4.2 对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启示59-61
  • 4.2.1 理顺体制机制59
  • 4.2.2 打造复合产品体系59-60
  • 4.2.3 红色旅游发展要与当前形势结合60
  • 4.2.4 打造文化创意产品60
  • 4.2.5 注重红色教育60-61
  • 第5章 促进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61-72
  • 5.1 高点定位,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新高地61-62
  • 5.1.1 全国红色旅游创新示范基地61
  • 5.1.2 全国首个活态博览体验式红色文化旅游区61
  • 5.1.3 全国首个红色文化主题旅居度假古镇61-62
  • 5.1.4 全域旅游示范小镇62
  • 5.2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可持续发展62-65
  • 5.2.1 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63
  • 5.2.2 厘清政府、企业、社区、旅游者各利益主体的关系63-65
  • 5.3 创新发展方式,谱写土城旅游发展新篇章65-68
  • 5.3.1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65-67
  • 5.3.2 推进文旅融合,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67
  • 5.3.3 发挥市场机制,培育和支持旅游市场主体的发展67-68
  • 5.4 创新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68-70
  • 5.4.1 明确主题产品,强化景区品牌68-69
  • 5.4.2 丰富产品种类,,打造复合型产品体系69-70
  • 5.4.3 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产品升级换代70
  • 5.5 创新景观游览方式,构筑活态文化展示空间70-72
  • 5.5.1 文化景观化70-71
  • 5.5.2 文化生活化71
  • 5.5.3 文化体验化71-72
  • 第6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72-74
  • 6.1 主要结论72-73
  • 6.2 创新之处73
  • 6.3 前景展望73-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薛瑞泽;;略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J];学习论坛;2012年10期

2 郭玉江;安汝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语境下的少林文化建设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4年05期

3 金蓉;;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旅游形象设计[J];丝绸之路;2013年20期

4 沙武田;;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兼谈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定位和宣传侧重[J];丝绸之路;2014年12期

5 孙国维;;杨浦正走向世界舞台[J];文化交流;2009年07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沙武田;;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兼谈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定位和宣传侧重[A];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曜华;深圳将申请金融创新区[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2 记者 陈曦;锐意创新 合力攻坚 在大整合中推动创新区大发展[N];铜仁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常武 刘音妤 通讯员 王恪铖;国开行甘肃省分行 融资融智支持创新区建设[N];金融时报;2013年

4 通讯员 师正伟 杨宝权;正宁打造五大文化品牌推进传承创新区建设[N];陇东报;2013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京蓉;前海目标是打造金融创新区[N];深圳特区报;2014年

6 兰州市副市长 曹丕玉;借力电影节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N];甘肃日报;2014年

7 本报通讯员;审计要为知识创新区保驾护航[N];中国审计报;2006年

8 记者 宋再飞邋通讯员 王留根 马凯;将河北建成金融的创新区聚集区安全区[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9 唐曜华;深圳申请设立金融创新区[N];证券时报;2006年

10 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张莹莹 通讯员 张抗洪;河南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N];中国文化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珍;贵州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2 罗静;《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翻译报告[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贵州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9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