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10:09
【摘要】:滨海旅游业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沿海省市的经济增长点,并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引擎。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研究对于促进滨海旅游资源有序开发、产业发展与合理布局,以及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性滨海旅游区划工作尚未开展,已公布实施的《海洋功能区划》虽已确定重点海域的滨海旅游区及其主要旅游功能,还不足以解决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本质问题。本文吸收“主体功能区划”思想和理念,进行旅游功能分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主要对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进行专门分析和功能定位,以期为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旅游功能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空间范围覆盖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仑河口的沿海地区,包括辽、津、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1个沿海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其中作为滨海旅游业布局载体的53个沿海城市是功能分区研究的主体。这里分区研究以2007年为基期。 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是指以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兼顾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性旅游环境因素,统筹考虑海洋生态功能与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协调和功能优化,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将沿海地区划分为不同旅游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域范围、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并提出具体的旅游开发方向与建设对策的过程。海洋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为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而地域分异规律、旅游产业集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区域旅游空间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分区的基本理论依据。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及其开发布局已形成以沿海城市为依托的总体格局,加之旅游产业的关联性、集群性与区域管理的可操作性,故选择53个沿海城市作为分区基本地域单元,构建了由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综合开发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构成的分区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三大分区指标指数,通过系统聚类与分级、三维魔方图法,得到滨海旅游主体功能三维魔方图与类型识别结果,并结合我国滨海旅游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与完善,最终确定12个沿海城市为滨海旅游优化开发区、17个沿海城市为滨海旅游重点开发区,其余的24个沿海城市为滨海旅游引导开发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自然保护区划入滨海旅游适度开发区。同时,根据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旅游资源等地域差异,优化开发区又可划分为综合型和产业主导型两个亚类;重点开发区划分为资源驱动型、产业驱动型、经济驱动型三个亚类;引导开发区划分为资源引导型、产业引导型、经济引导型三个亚类。 按照我国沿海地区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三大区域格局,根据不同功能区类型的区域组合,分级划分旅游开发地域单元,其中环渤海地区由辽东半岛、环渤海西岸、山东半岛、长山群岛岛屿4个旅游区、9个旅游亚区构成:长三角地区由北部滨海生态旅游区、中部滨海都市旅游区和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4个旅游区、6个旅游亚区构成;泛珠三角地区由东部滨海休闲文化旅游区、滨海文化与都市旅游区、西部滨海生态与休闲旅游区、海南岛岛屿休闲度假旅游区4个旅游区、7个旅游亚区构成。 根据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地域结构特点,以53个沿海旅游城市所构成的沿海城市带为主体,以11个省市为依托,以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为大框架,构建“一带、三圈、多极”的滨海旅游产业总体空间格局。“一带”即由滨海高速公路、港口等主要交通枢纽为纽带,由53个沿海城市组成我国沿海旅游城市带;“三圈”即切实构建环渤海滨海旅游圈、长三角滨海旅游圈和泛珠三角滨海旅游圈;“多极”则是由主要沿海旅游城市构成“滨海旅游增长极”。 为了加强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要稳定快速发展优化开发区,积极发展重点开发区,适时加快引导开发区的发展,确保适度开发区的有序地开发和建设;推动滨海旅游逐渐由“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资源开发阶段过渡到“集聚发展、全面带动”的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促进“一带、三圈、多极”不同层次问的旅游协调发展。文章通过构建交通、人才、法律、资金等保障体系,并制定分区管制、深化开放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市场开发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与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对滨海旅游功能分区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类——亚类”分类系统和“区——亚区”分区分级系统相结合的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方案;提出构建“一带、三圈、多极”的滨海旅游产业总体空间格局,为我国滨海旅游整体开发与产业综合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图文】:
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前三位184]。由于沿海企业污水排放超标、沿海乡镇生活污水增加以及局部沿岸海水养殖密度过大等多种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区域不断扩大。如图2一2所示,2001一2007年期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缩减28390平方公里,但当前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仍较为严峻。根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福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等是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污染物。我国全海域较清洁面积由2000年的80480平方公里减少到2007年的51000平方公里,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则由24680增加到29000平方公里。黄海和南海的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逐年渐少,渤海和东海有所增加,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总体来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GDP总额均不足2000亿,三地区域差异并不显著。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近一步发展,沿海地区增长速度和幅度不断加快和提高,沿海地区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加大(见图2一4)。2008年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绝对差异是1978年的170倍,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绝对差异是1978年的120倍。至2008年,沿海地区GDP总量达到 187724.68亿元,是中部地区的 1.95倍,是西部地区的4.33倍。200000180000160000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16000C14000C12000C10000C800004000020000田00囚L00囚900囚旧00寸囚00改囚00囚囚00囚1002000囚86616661L66工9661的661寸661的66叫囚661州6616106的861的L6工图2一4: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及地区差异比对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9)注:1)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东部地带即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n个省市区;中部地带包括:北京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本文编号:2629665
【图文】:
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前三位184]。由于沿海企业污水排放超标、沿海乡镇生活污水增加以及局部沿岸海水养殖密度过大等多种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区域不断扩大。如图2一2所示,2001一2007年期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缩减28390平方公里,但当前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仍较为严峻。根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福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等是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污染物。我国全海域较清洁面积由2000年的80480平方公里减少到2007年的51000平方公里,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则由24680增加到29000平方公里。黄海和南海的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逐年渐少,渤海和东海有所增加,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没有明显好转。总体来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GDP总额均不足2000亿,三地区域差异并不显著。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近一步发展,沿海地区增长速度和幅度不断加快和提高,沿海地区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加大(见图2一4)。2008年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绝对差异是1978年的170倍,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绝对差异是1978年的120倍。至2008年,沿海地区GDP总量达到 187724.68亿元,是中部地区的 1.95倍,是西部地区的4.33倍。200000180000160000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16000C14000C12000C10000C800004000020000田00囚L00囚900囚旧00寸囚00改囚00囚囚00囚1002000囚86616661L66工9661的661寸661的66叫囚661州6616106的861的L6工图2一4: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及地区差异比对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9)注:1)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东部地带即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n个省市区;中部地带包括:北京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龙生;高琛;;我国滨海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展望[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23期
2 张广海;李华;;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年01期
3 刘佳;于水仙;王佳;;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量化测度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4 张广海;朱微微;;我国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11期
5 张广海;王佳;;我国海洋旅游发展实践及理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慧媛;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方向与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张金忠;大连温泉旅游空间整合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健;基于后发优势的广西北海市滨海旅游跨越式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9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2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