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2 20:08
【摘要】:区位理论是从空间上解释各种经济行为的分布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基础理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发展问题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所关注的核心事件之一,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理论方向和重要实际问题。其中,关键问题的研究包括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最早也源于对区位问题的关注,早期的微观区位论从厂商的项目选址开始,如农业生产布局、工业企业选址等,经历了古典区位理论再到新古典区位理论,区位论的研究视角已经由微观转向了宏观。宏观区位理论就是从宏观视角研究区域综合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空间经济场的利用和安排。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区位视角来研究旅游产业区域分布差异问题。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在经历了从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到成为国家战略支柱型产业的同时,旅游产业区域空间分布差异也越来越突出。宏观区位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一般均衡经济分析方法扩展和延伸了传统区位理论,这一方面可以从全局角度分析和解决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空间差异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战略角度分析和促进旅游要素及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这是一种对旅游空间实施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性模式的积极探索,也是本文将旅游产业与区位理论联系起来,提出宏观旅游产业区位的初衷。本文选题意义在于扩展了区位理论,从宏观区位视角考察一个国家旅游经济空间总体分布,把宏观区位作为内生变量研究国家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和区域规划,弥补了微观区位理论只关注微观企业选址的不足。同时,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影响因子、宏观区位优势,其目的在于减少微观区位所引起的区域负效应。最后,宏观区位理论研究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旅游产业空间组织结构的完善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合理发挥宏观区位的优势,制定出效果显著的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政策,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作用显著。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对理论框架进行阐释。通过相关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的总结,先论述了微观区位理论在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应用中的不足,指出了宏观区位理论在旅游产业空间分布中的适用性,然后论述了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其中包括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概念界定、研究范围、决策主体和宏观区位优势的解释。同时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影响因子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指出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影响因子包括旅游地区贸易量、交通便利度、旅游资源禀赋、宏观级差地租和政策因素。其次,对理论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刻画宏观区位与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差异的关系,本文构建了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化指数,采用箱形统计和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了我国31个省区2000-2016年面板数据,对中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总体分析,并对空间差异程度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接着,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影响因素进行空间计量分析,通过构建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的指标,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宏观区位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差异收敛机制进行探讨,通过收敛机制的理论模型的构建,实证分析总结出宏观区位促进区域差异收敛的机制。最后,在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宏观区位的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政策,即从旅游产业宏观区位政策、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因子政策和旅游产业区域规划政策等三方面提出解决中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在研究过程中,为了能够得到切实可信的结论,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的空间差异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在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应用了归纳总结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区位理的梳理,总结出之前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厘清了本文的总体框架思路和所要达成的目标宗旨;其次,在宏观区位理论和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析框架两个方面运用了规范分析方法。本文对宏观区位的一般原理、影响因子和优势、宏观区位的本质进行梳理,对区位宏观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微观区位论在旅游产业空间分布研究中的不足的基础上,总结出宏观区位论在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中的应用及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原理;最后,在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方面运用了实证方法。本文首先依据宏观区位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提出了假设研究。利用SPSS、ArcGis、GeoDa和Excel等软件进行空间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普通二乘法回归分析、空间计量分析,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提供了证据支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理论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相关研究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从宏观区位视角对旅游产业分布差异的运行机理进行系统论证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提出旅游宏观区位理论,将宏观区位问题与空间分布差异分析结合起来,揭示宏观区位影响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就是说,通过从宏观视角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区域差异,形成旅游产业的宏观区位论,为消除旅游产业的区域差异创建新的理论视点,为运用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作用原理制定区域差异的调节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以此丰富旅游产业区位论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体系,这是本文尝试的理论创新。(2)实证创新。认识和把握旅游产业的宏观区位及其特点,必须通过实证分析来实现。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因素的内容及其表现,继而结合旅游产业性质找到旅游产业与宏观区位相互融合的作用点,通过构建宏观区位化指数,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进行了探讨;其次,构建了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的模型。根据旅游产业宏观区位选择中各种主导变量的作用特征,建立描述其行为的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检验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形成的机制;最后,根据宏观区位理论通过收敛模型分析了宏观区位优势对于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差异敛散程度的影响,延伸了区位理论在协调区域空间差异中的应用。(3)政策创新。旅游产业与其他国民经济产业同样,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以往的政策,往往是就事论事,很少从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的分布差异上出台指导政策,从而使政策作用陷于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窘境。为此,本文提出的宏观旅游区位论,从调整我国旅游产业区域分布的空间差异出发,提出旅游宏观区位政策,以更好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规划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框架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结构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模式,即以东部沿海和东南沿海为主的极化区域;以环渤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为主的协调发展区域;以西南和西北为主的滞后区域;中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空间布局的等级-规模已具雏形,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开始出现。(2)找出了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及其程度的形成机制。我国旅游产业一直处于相对差异化的发展状态,其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是由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状态决定,即优质区域是与优质区域集聚,低质区域是与低质区域集聚。(3)揭示了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从全域空间常参数估计结果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旅游地区贸易量、旅游资源禀赋、交通便利度、宏观级差地租和政策因素。这一结论是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而得到的,它拓展了旅游产业区位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从地理空间角度扩展到社会经济空间,探讨了更富政策意义的区位因子理论。(4)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影响因素和宏观区位优势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局域空间变参数估计结果来看,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空间差异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当旅游地区贸易量提升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将提高0.1871~0.2200个百分点;当旅游资源禀赋提升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将提高0.2289~0.2415个百分点;当交通便利度提升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将提高0.1769-0.2031个百分点;当宏观级差地租增加1%,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就会增加0.1325~0.1405个百分点;当政策因素支持力度提升1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宏观区位优势将提升0.4850-0.5315个百分点。可见,政策支持力度是旅游产业提升宏观区位度的最主要因素。(5)证明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与区域分布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从宏观区位作用下旅游产业分布差异收敛分析得出:要实现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安排做到发达地区“反哺”落后地区,宏观区位在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带动了区域差异收敛。2000年-2016年间我国旅游产业宏观区位分布的区域差异收敛速度为2.51%,以这样的速度要想达到区域差异收敛,实现旅游产业均衡发展所需要的收敛时间为27.6年。
【图文】:

密度分布图,公路密度,密度分布图,铁路


础设施对旅游区域差异的影响,见图4-1。由图可见我国交通运输条件还是存在明逡逑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的客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交逡逑开发弱且可进入性不强,导致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中逡逑部旅游市场未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旅游客源交通密度较大的地区分别有北京、天逡逑、上海、山东、江苏、河南、重庆、辽宁等省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逡逑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这些区域将会成为交通枢纽中心,为跨区域游客出行带来了交逡逑时间效率,提高了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客源交通密度较低的地区有西藏、甘肃、逡逑夏、青海、新疆,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可进入性才能提高区域的旅逡逑收入,缩小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逡逑同时,由于自驾游和自助游等个性化的旅游方式的出现,散客成为旅游市场的主逡逑,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出逡逑的旅游汽车露营地是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全新的挑战和创新。因此,各逡逑区要与时俱进的提高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模式,进而提高当地的可进入逡逑,发挥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逡逑

空间分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域差异,空间分布


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是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在区域空间的逡逑差异,也会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空间差异程度。从另一方面意义上讲,,旅游产业逡逑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图4-2反映的是2016年中国逡逑31个省(区、市)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相关指数的空间差异分布图,从人均GDP的空逡逑间分布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空间分布上看,两者分布的趋势基本一致,呈现逡逑出东部经济发展程度是热点地区,中部经济发展程度是温点地区,而西部经济发展程逡逑度是冷点地区。这种分布趋势与中国旅游产业区域化空间分布特征相似,都存在着明逡逑显的区域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也高,如北京、逡逑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旅游产业化发展程度也偏低,逡逑如青海、西藏、新疆和甘肃等西部地区。逡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依赖性很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是旅游产逡逑业开发的基础条件。一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


本文编号:2636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36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