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兴城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10:49
【摘要】:在环渤海地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也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急先锋”,充分发挥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先行带头作用。葫芦岛市作为滨海城市,与其它滨海城市相比滨海旅游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资源优势并未实现最大化。葫芦岛—兴城滨海地区作为葫芦岛市滨海旅游的核心区域,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如对该区域的滨海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将对整个葫芦岛市域的旅游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能够促进葫芦岛与兴城之间旅游要素的流动,提升葫芦岛—兴城旅游经济实力。本文通过对葫芦岛—兴城滨海地区旅游资源的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梳理,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定量分析技术,对葫芦岛—兴城滨海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空间分布状态、空间分布模式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葫芦岛与兴城滨海地区旅游资源关联度极大,主要体现在发展阶段相宜、空间临近、资源互补以及人文相近等方面。但通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葫芦岛—兴城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景点景区的协作率相对较低、旅游产品季节性组合较差、功能区关联度不高、旅游线路组织性较差、缺乏统一的管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葫芦岛—兴城滨海旅游资源的可达性,构建一体化发展框架。从资源整合、空间结构优化和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位规划、空间、交通、资源基础、以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对葫芦岛—兴城滨海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滨海旅游业空间优化模式和发展路径,以实现旅游资源空间重构、效益提升,促进滨海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在总结了葫芦岛—兴城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需求和面临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葫芦岛—兴城滨海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策略。旨在构建多样化的滨海旅游空间,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图文】:
硕士研宄生毕业论文逦第三章葫芦岛一兴城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逦21逡逑第三章葫芦岛一兴城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逡逑3.1葫芦岛一兴城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逡逑3.1.1葫芦岛市旅游资源概况逡逑葫芦岛市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近几年萌芦岛市及其所属区县加大了对主要逡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形成了“蓝色海洋、金色沙滩、绿色生态、古色文化、红色历逡逑史”的“五色旅游看葫芦岛”的良好产品开发格局。逡逑
Distance逡逑Dispersed逡逑图3.3多尺度聚类分析图逡逑Fig.3.3邋Mutiple——scale邋analysis逡逑图片来源:作者分析绘制。逡逑二、核密度分析逡逑核密度(KDE)已经是研究空间点分布格局较为成熟的方法,用核密度方法将各类旅逡逑游点以连续的图示表达,以便研究各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逡逑核密度函数的一般公式为:逡逑犯)=XlU^r<P(cWr)逦(1)逡逑^邋其中,A(s)是点s处的核密度估计,r为函数的搜索半径,,n为样本数,P是点1与点s之间距离逡逑的权重。逡逑运用ArcgislO.l软件,通过对葫芦岛市域范围内市级以上的95处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分逡逑析,试图对葫芦岛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区域和集聚程度进识别。如图3.邋4所示,可将葫逡逑芦岛市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密度分为四个等级。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
本文编号:2645685
【图文】:
硕士研宄生毕业论文逦第三章葫芦岛一兴城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逦21逡逑第三章葫芦岛一兴城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逡逑3.1葫芦岛一兴城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逡逑3.1.1葫芦岛市旅游资源概况逡逑葫芦岛市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近几年萌芦岛市及其所属区县加大了对主要逡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形成了“蓝色海洋、金色沙滩、绿色生态、古色文化、红色历逡逑史”的“五色旅游看葫芦岛”的良好产品开发格局。逡逑
Distance逡逑Dispersed逡逑图3.3多尺度聚类分析图逡逑Fig.3.3邋Mutiple——scale邋analysis逡逑图片来源:作者分析绘制。逡逑二、核密度分析逡逑核密度(KDE)已经是研究空间点分布格局较为成熟的方法,用核密度方法将各类旅逡逑游点以连续的图示表达,以便研究各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逡逑核密度函数的一般公式为:逡逑犯)=XlU^r<P(cWr)逦(1)逡逑^邋其中,A(s)是点s处的核密度估计,r为函数的搜索半径,,n为样本数,P是点1与点s之间距离逡逑的权重。逡逑运用ArcgislO.l软件,通过对葫芦岛市域范围内市级以上的95处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分逡逑析,试图对葫芦岛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区域和集聚程度进识别。如图3.邋4所示,可将葫逡逑芦岛市的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密度分为四个等级。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李善同;;旅游地域系统时空维演化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家;2012年09期
2 王静;杨小唤;石瑞香;;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3 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4 李瑞;黄慧玲;;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李太光;张文建;;新时期上海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郑耀星;林文鹏;储德平;;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研究[J];旅游学刊;2008年12期
7 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年11期
8 谢飞;王倩;;城市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4期
9 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10 陈秀琼;黄福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2645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4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