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与成因研究
本文关键词:甘肃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与成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陇南市宕昌县,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交错地带,园区由于经历复杂的地质演化,地质遗迹景观类型丰富,极具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因此分析研究官鹅沟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第四纪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学和旅游地学理论,在地质背景和地质公园概况基础上,系统阐述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分析地质公园地质成因及演化以及成景过程和机制,最后提出地质公园景观保护措施。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1)对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了科学分类,分析其景观特征,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本文将官鹅沟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分为6大类,14类,21个亚类;分析了地质剖面景观、地质构造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的主要特征;对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其中的地质剖面景观、构造景观、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拥有极高的美学和科学研究价值。(2)采用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从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背景、第四纪冰川作用、水文条件、新构造运动和重力作用等方面探讨园区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条件;分析了园区地质遗迹景观的成景过程主要分为板内延伸阶段、陆内叠覆造山阶段、第四纪冰川作用阶段和冰后期景观形成阶段四个阶段;对园区地质剖面景观、地质构造景观、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的景观成因进行了研究。(3)总结了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现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园区地质遗迹景观所面临的破坏风险,并具体分析了园区沉积层面构造景观和水体景观的破坏风险,并提出以下建议:完善管理机制、设立隔离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实施低碳旅游,建立科学的观光路线,合理分流游客。
【关键词】:地质遗迹景观 景观特征 成因分析 开发保护 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P9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7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地质遗迹相关研究11-13
- 1.2.2 地质公园研究现状13
- 1.2.3 官鹅沟地质公园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3.3 技术路线16-17
- 第2章 公园概况17-20
- 2.1 区位及交通概况17-18
- 2.2 自然地理条件18-20
- 2.2.1 地貌特征18
- 2.2.2 水文气象18-19
- 2.2.3 动植物19-20
- 第3章 地质背景20-27
- 3.1 区域地质构造20
- 3.2 地层及沉积建造20-24
- 3.3 构造、岩浆活动24-27
- 3.3.1 褶皱构造24-25
- 3.3.2 园区断裂构造25
- 3.3.3 岩浆岩特征25-27
- 第4章 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分析27-45
- 4.1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分布和类型27-29
- 4.2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特征29-37
- 4.2.1 地质剖面景观29-30
- 4.2.2 地质构造景观30-33
- 4.2.3 地貌景观33-35
- 4.2.4 水体景观35-37
- 4.3 地质遗迹景观组合特征37
- 4.4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评价37-45
- 4.4.1 定性评价37-38
- 4.4.2 定量评价38-45
- 第5章 地质遗迹景观成因分析45-54
- 5.1 地质遗迹景观形成条件分析45-48
- 5.1.1 地层与岩性条件45
- 5.1.2 地质构造背景45-46
- 5.1.3 第四纪冰川作用46
- 5.1.4 水文条件46-47
- 5.1.5 新构造运动及重力作用47-48
- 5.2 地质遗迹景观成景过程48-50
- 5.2.1 板内延伸阶段48
- 5.2.2 陆内叠覆造山阶段48-49
- 5.2.3 第四纪冰川作用阶段49
- 5.2.4 冰后期景观形成阶段49-50
- 5.3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成因50-54
- 5.3.1 地质剖面景观和地质构造景观50-51
- 5.3.2 地貌景观51-52
- 5.3.3 水体景观52-54
- 第6章 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的保护54-59
- 6.1 地质遗迹景观的开发现状54
- 6.2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存在的问题54-55
- 6.3 地质遗迹景观所面临的破坏风险55-56
- 6.3.1 自然因素55-56
- 6.3.2 人为因素56
- 6.4 破坏风险较大的地质遗迹景观56-57
- 6.4.1 沉积层面构造景观56-57
- 6.4.2 水体景观57
- 6.5 关于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保护的建议57-59
- 结论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翠林;田晓霞;;新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动力机制构建[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2期
2 郭建强;初论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3 沈中超;沈军辉;徐进;许向宁;;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发育特征及保护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年02期
4 辜寄蓉;范晓;江浏光艳;王勉;;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年04期
5 邹松梅;;江苏常熟虞山地质遗迹景观[J];江苏地质;2007年04期
6 刘细元;蒋金明;黄迅;;江西省主要城市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年02期
7 李翠林;;基于利益共享的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管理优化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年03期
8 齐文涛;吴天伟;木合塔尔·扎日;张琨;刘学良;;新疆富蕴县五彩湾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4期
9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区域分异的聚类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年03期
10 吕艳;王根龙;张新社;;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景观离散元数值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能勇;曹湘潭;;郴州飞天山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及其保护规划建议[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如春;粤北天井山发现一批独特地质遗迹景观[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记者 刘如春 特约记者 胡红拴 林郑楷;粤北发现珍贵地质遗迹景观[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陆慧;把旅游从冬眠叫醒[N];本溪日报;2009年
4 韩孝;鬼斧神工圣山地 雄奇瑰丽四姑娘[N];阿坝日报;2009年
5 王旭雁;山石美景倚沧桑[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陈文光 颜仲夏;酒埠江:景美溶岩奇[N];中国矿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罗培;新疆乌恰托云山间盆地地质遗迹景观体系、成因及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单莉莉;四川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叶丹;甘肃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与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晋飚;四川广元剑门关地质遗迹景观成景机理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刘可新;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甘肃官鹅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与成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