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基础设施结构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0:32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管理者经验不丰富,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全问题研究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事故频频发生。旅游安全研究至今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甚少,多从行业管理角度展开且停留在操作层面,很少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跨学科研究。而这些研究均没有从旅游区设施本身结构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再加上很多旅游设施往往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和施工,导致设施本身的安全成为旅游中易出现事故的环节,因此对旅游区基础设施进行结构安全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以河南某景区内旅游设施为背景,提取出旅游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栈道、螺旋梯、悬索桥等),并提出不同结构的安全评价方法,又针对泥石流、滑坡等环境类隐患提出防范措施,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旅游景区的栈道安全评价应包括栈道依附岩体的安全评价、栈道结构与岩体结合处安全评价、栈道自身结构的安全评价、栈道附属结构安全评价等四部分。 2、旅游景区栈道结构的形式主要是斜柱式,尽管结点连结方式不同,但研究发现斜柱式栈道最大弯矩和剪力均出现在水平横梁上;最大轴力出现在斜支撑上。栈道自身的安全评价应根据最不利内力条件验算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 3、对螺旋梯等高耸结构来说,地震作用效应可能小于风荷载效应,风荷载效应可能对安全起控制作用。 4、对螺旋梯类高耸结构应验算其最不利作用组合下的柱脚最大压力、拉力和整体稳定性,以评价其安全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螺旋梯类高耸设施,可以通过增强底脚联结,增大嵌固深度等手段进行加固处理。 5、考虑到旅游景区悬索桥跨度通常较小,且仅有游人等轻型活荷载,建议采用静力法作为内力分析的主要方法。静力法确定悬索拉力时,若荷载沿索长均匀分布,则主索型为一族悬链线。由于悬链线的计算较为复杂,针对旅游区中小型悬索桥按抛物线计算,即可得到足够精确的结果。
【图文】:

黄金周,八达岭长城,客流,与非


郑州大学石贝十学位论_义性,“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旅游区人员爆满,相关旅游设施承受活荷载较大,结构不堪重负:而非节假日则客流很小甚至空无一人,如图1.4所示。活荷载的骤升骤降对结构非常不利。图1.4北京八达岭长城黄金周与非黄金周客流对比2旅游安全事故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每年都发生多起游乐设施安全事故。各公园、游乐园的游乐设施安全管理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众多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设施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游乐设施制造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到现在发展不过20余年,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还不完善;设计制造企业技术力量、设计经验、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等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游乐设施运营使用单位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管理。有些公园、游乐园将游乐设施承包给个体商贩经营,导致设备处于无人检查、保养、维修的状况C操作人员、管理人员不能得到很好的专业培训,个别甚至未经培训、无证上岗。三是人们(包括游人和景区管理人员)的旅游安全意识淡薄,有些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安全意识

栈道,旅游景区,特殊形式,外界


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4)陡岩上凿成半隧道或隧道。这4种类型中前两种为常见形式,有的栈道则由这4种类型中的某几种组合而成[35]。现场调查发现,旅游景区的栈道主要是斜柱式结构(如图2.1)。图2.1某旅游景区栈道栈道作为中国占代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历史_上方便山区与外界联系,促进了社会融合与进步曰)邵,]。在近现代交通中,栈道虽已起不了古代那种跨山越岭非其莫属的作用,但同时在某些崇山峻岭地区,栈道至今仍在使用,有些险峻的风景旅游点,,也修筑栈道供游人攀援上下;而现代旅游景区的栈道通常是为了保持景区自然景观,增加旅游情趣而将既有栈道改造或重新架设。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滋银;中国古代的悬空道路——栈道[J];湖南交通科技;1994年02期

2 谢贤平;李雪林;罗春红;;旅游安全评价及应急救援问题[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年02期

3 张进福,郑向敏;旅游安全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黄建军;昆明旅游犯罪研究[J];旅游学刊;2000年03期

5 路紫;旅游地防灾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J];旅游学刊;1994年04期

6 税晓洁;藏在历史迷雾中的汉江古栈道[J];中国西部;2004年03期

7 郝革宗;一次灾害性旅游安全事故剖析——以贵州省马岭河风景区“10·3事故”为例[J];灾害学;2001年01期

8 秦志英,龙良碧;旅游灾害事件成灾模型的建立及解析[J];灾害学;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671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71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a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