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网络游记的兰州市旅游空间与形象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2 13:16
【摘要】:在当前体验经济的消费环境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形象驱动阶段,特征鲜明、良好的旅游形象成为吸引游客前往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旅游地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兰州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大力塑造和宣传兰州市旅游形象,但通常只考虑兰州自身的旅游发展条件,而缺少对游客实际旅游感知的了解;因此有必要从旅游需求的角度,探讨兰州市的旅游空间特征与旅游形象感知,为进一步促进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确定携程、去哪儿、途牛、同程旅行、蚂蜂窝五大品牌网站作为数据来源,从中筛选得到236篇游记文本;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内容分析、情感分析以及ArcGIS10.2、Ucinet、ROST CM6等技术方法,分别从旅游空间与形象认知两大方面,探讨游客对兰州市旅游的感知现状,并提出推进兰州市旅游发展的建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空间方面,游客在兰州市旅游的感知区域范围较小,形成了以中山桥-张掖路为核心,沿黄河及南滨河路延伸的主体构架;感知强度差异显著,高强度的感知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中山桥附近。游客到访景点与兰州市旅游资源现状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各区县游客到访景点数量均少于本身拥有资源数量,尤其城关区、永登县差异较大。兰州市各主要旅游节点之间、凝聚子群内部和子群之间联系紧密;但旅游流网络分布不均衡,中心化程度较高,旅游流网络结构具有明显分层。(2)认知形象方面,游客对兰州市旅游形象的认知可分为4个主类目和13个次类目。其中人文景观和美食是游客感知的主要内容,游客对人文景观的感知评价较好,主要感知景点有中山桥、甘肃省博物馆、白塔山公园、黄河母亲雕像、水车博览园、小西湖;游客对美食的感知主要为牛肉面和兰州的特色小吃,游客感知受地方特色和知名度影响较大。(3)情感因素方面,游客对兰州旅游形象的感知以正面情绪为主,情感比较强烈,负面情绪占比小,情感强度一般。其中美食、景点以及休闲的生活节奏是游客主要的积极感知因素,交通和城市环境是游客主要的消极感知因素,部分游客对兰州的美食、景点及娱乐活动有不好的体验。(4)针对以上对兰州市旅游空间与形象认知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关于兰州市旅游发展的建议:重点加强市区旅游建设,形成品牌特色;整合周边区县旅游资源,增强竞争实力;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重视旅游形象宣传营销工作;加强城市旅游环境综合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洋洋;;地理大数据视野下乡村旅游空间区划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04期

2 田楚芸;鲍正德;余万;;高铁时代旅游业的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年08期

3 李创新;;超越旅游空间正义争辩的反省与反击[J];旅游学刊;2017年03期

4 胡大平;;旅游空间的正义之维[J];旅游学刊;2017年03期

5 张安民;;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公众参与现状——以浙江省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6 张安民;;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的地方依附与社会动员之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17年09期

7 汪东亮;;城镇化进程对乐山市旅游空间发展的互动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年02期

8 郭文;;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16年08期

9 慕云舒;陈鹏;;榆林吕氏四合院一站式旅游空间规划设计[J];北方文学;2017年06期

10 姜辽;张述林;陆敏;赵瑞;;关于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营造及系统开发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史茹;;遗产廊道范围界定及旅游空间构建初探——以关中汉唐帝陵带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C];2016年

2 秦兆祥;张薇;;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空间解读与结构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八辑)[C];2011年

3 徐康;刘洲彤;;乡村振兴战略下“勐景”镇旅游空间一体化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C];2018年

4 陶卓民;;基于城市旅游资源价值和交通连通性的旅游空间竞争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重构研究[A];“海洋经济研讨会”报告选编[C];2005年

6 袁园媛;施怡娜;黄海燕;;阿尔伯克基国际热气球节与城市旅游空间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7 赵晓阳;;中外文版本的《北京旅游指南》比较——兼谈北京旅游空间的新增长[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述林;姜辽;陆敏;赵瑞;;乡村旅游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闫丽丽;朱创业;蒋悠;;山地型世界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三元模式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暨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潘运伟;杨明;郑憩;王斐;;北京南锣鼓巷商业业态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明伟;吉木萨尔县三大旅游空间成强县新引擎[N];昌吉日报(汉);2017年

2 本报记者 赵珊;中国山地旅游空间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

3 记者 罗双红;我市全力拓展全域旅游空间[N];天水日报;2017年

4 记者 吴新光;我省构筑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N];河北经济日报;2017年

5 曹玉富 记者 钟钢;乐山市政协建议文旅结合开拓旅游空间[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定;三亚土地总规力保旅游空间[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栋;历史为运城创出旅游空间[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贾维双;后奥运旅游空间大[N];市场报;2008年

9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霍光 董四化;多维度城郊休闲整合京津冀旅游空间(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高虹;破釜沉舟净化旅游空间[N];海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传喜;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3 赵建彤;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黄华;边疆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田东娜;基于空间视角的大连市乡村旅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基于网络游记的兰州市旅游空间与形象认知分析[D];兰州大学;2019年

2 高仁权;资本流动下边境地区旅游空间生产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郎月华;基于轨迹数据的景区旅游空间行为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陈贤斐;权力视角下鼓浪屿旅游空间生产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5 舒晓;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旅游空间生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徐冬冬;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南京市休闲旅游空间特征及其结构优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7 李杰;文化旅游空间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8 鲍克飞;山西省旅游空间组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孙艳;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建国;旅游空间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25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25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0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