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银厂沟景区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2 16:45
【摘要】:银厂沟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距成都89公里的彭州市龙门山镇。它是龙门山大峡谷景区的精华,以悬桥栈道,峡谷怪石、飞瀑彩虹著称。由于此景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人们避暑休闲、清心养身的天然胜地。 汶川大地震使得银厂沟原有的地形地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的地震景观。这些地震遗迹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且类型丰富。除了自然遗迹外,还有人类改造遗迹而形成的震后建设新貌及各种纪念性的地震标志,如地震纪念馆、碑、博物馆等,使地震旧迹新貌旅游资源增加了重叠特征。这些资源不仅对地质学等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景观观赏价值、旅游开发价值。 本文通过对彭州市银厂沟的资源特色及资源成景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研究措施。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目前主要利用银厂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以地震遗迹资源为依托,发展地震地质公园旅游。如何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让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旅游业成为引领农民实现富民增收,以此推进彭州市旅游业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本文将探索并提出较符合银厂沟实际情况的开发战略,为地方资源开发研究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分六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灾后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分析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第三部分,介绍震后银厂沟资源开发环境;第四部分,对地震遗迹资源系统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出资源特色;第五部分,对地震遗迹成景景观的成景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第六部分,是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银厂沟的资源开发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具体地区资源评价开发的研究。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结论: (1)首次在银厂沟区域地质背景、景区资源开发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地震遗迹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共识别出分为4个主类、9个亚类、19个基本类型及若干典型地震遗迹景观,并对银厂沟最具典型性的5类地震遗迹景观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2)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银厂沟资源进行评价,全面准确得出银厂沟资源特色。 (3)在地震遗迹资源成景过程和成景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银厂沟地震遗迹旅游开发,根据资源的发育和分布特征,提出严格保护、“多位一体”、合理统筹规划、永续利用保护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
【图文】:
[42]。图2-1 龙门山中段及邻区地质简图(据刘树根,2008)1. 前震旦系结晶基底; 2. 古生界; 3. 三叠系; 4. 侏罗- 古近系; 5. 主干断裂; 6. 滑覆体; 7. 地层界线; 8. 汶川主震震中; 9. 龙门山构造分区编号。F1 . 平武- 青川断裂;F2 . 汶川- 茂县断裂; F3 . 映秀- 北川断裂; F4 . 都江堰- 安县断裂; F5 . 山前隐伏断裂2.2 地层及岩性龙门山地区地层构成复杂,根据龙门山地区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边界断裂特征, 可将龙门山划分为 A(马尔康地层小区地层系统)、B (龙门山小区地层系统)、C (扬子地层小区地层系统) 3 个构造地层带[43]。
1. 青川- 茂汶断裂; 2. 北川-映秀断裂; 3. 彭灌断裂; 4. 广元- 大邑断裂; 5. 构造地层带 A 带;6. 构造地层带 B 带;7. 杂岩; 8. 花岗岩; 9. 飞来峰; 10. 地层时代; 11. 剖面线; 12. 构造地层带 C 带图 2-2 龙门山地区的地层分布图(据李勇,孙爱珍等,2000)图 2-3 龙门山中段的构造地层剖面(据李勇,孙爱珍等,2000)
本文编号:2725952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
【图文】:
[42]。图2-1 龙门山中段及邻区地质简图(据刘树根,2008)1. 前震旦系结晶基底; 2. 古生界; 3. 三叠系; 4. 侏罗- 古近系; 5. 主干断裂; 6. 滑覆体; 7. 地层界线; 8. 汶川主震震中; 9. 龙门山构造分区编号。F1 . 平武- 青川断裂;F2 . 汶川- 茂县断裂; F3 . 映秀- 北川断裂; F4 . 都江堰- 安县断裂; F5 . 山前隐伏断裂2.2 地层及岩性龙门山地区地层构成复杂,根据龙门山地区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边界断裂特征, 可将龙门山划分为 A(马尔康地层小区地层系统)、B (龙门山小区地层系统)、C (扬子地层小区地层系统) 3 个构造地层带[43]。
1. 青川- 茂汶断裂; 2. 北川-映秀断裂; 3. 彭灌断裂; 4. 广元- 大邑断裂; 5. 构造地层带 A 带;6. 构造地层带 B 带;7. 杂岩; 8. 花岗岩; 9. 飞来峰; 10. 地层时代; 11. 剖面线; 12. 构造地层带 C 带图 2-2 龙门山地区的地层分布图(据李勇,孙爱珍等,2000)图 2-3 龙门山中段的构造地层剖面(据李勇,孙爱珍等,200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传英;汶川大地震后旅游景观的重构与保护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5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2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