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仿生设计在服装配饰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14:02
【摘要】:进入21世纪,设计界弥漫着一股“回归自然,以绿色为主”的风潮,倡导这一风潮的仿生学对各个领域的影响日趋显著。日渐成熟完备的仿生设计在当今设计领域已成为最新鲜、最具活力的设计创新方法,是设计回归大自然、追求人性化的具体、可行的方法,正逐渐成为发展过程中的新亮点。 本文选取上海地区各主要商圈的百货商场为载体,以上海市20~40岁女性为对象,开展服装上海市仿生服装配饰市场调研、消费者仿生服装配饰偏好度调研以及仿生服装配饰消费者审美评价实验。 本文建立四个预期目标:预期目标1找出自然生物在轮廓形态、色彩材质及肌理特征等方面可为服装配饰设计借鉴的特质,为建立配饰仿生设计的素材库提供参考;预期目标2建立一套仿生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使服装配饰的形态仿生和功能仿生达到更完美的结合;预期目标3探讨基于仿生设计的服装配饰与人们审美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基于消费者的仿生配饰的审美评价指标;预期目标4预测配饰仿生设计的发展趋势。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1,本文通过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历时14天实地调研,共调研商场28家,调研品牌44个,调研样本2032件。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本文把仿生设计在服装配饰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归类为:形态仿生、肌理仿生、色彩仿生3大类。形态仿生可以分为4小类:动物形态仿生、植物形态仿生、天体形态仿生和其他仿生。其中,动物形态仿生共26个细分种类,其中陆地动物仿生有19个细分种类,海洋动物仿生有7个细分种类,植物形态仿生有5个细分种类,天体形态仿生有3个细分种类心型是占比较大的其他仿生形态;肌理仿生的有825个样本。占样本总量的40.6%。经调研统计发现主为贝壳、蛇皮、叶子、花的肌理仿生;色彩仿生中,经调研统计发现主为明度高、明快、恬静。为了便于清晰直观看到,已将本调研记录结果分析、修正制成表格,并且绘制出饼状图及柱状图。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2,阅读大量该领域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深入地阅读和筛选,对仿生学、仿生设计学、服装设计学、服装配饰设计学和美学等领域有全面的了解。邀请了3名权威的专家教授进行深入访谈,获取关于仿生配饰设计的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3和4,本文通过网络和实地拍摄获取267张仿生服装配饰的高清图片。根据前期调研中市场配饰价格定位,在高、中、低三档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产品图片。并且图片需要涵盖形态仿生、色彩仿生、肌理仿生等三个方面。最后经过筛选得出本研究所需图片30张。然后用Photoshop对图片进行处理,使这些图片具有相同的背景色。将这30张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共10套。然后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对消费者对仿生服装配饰语意差异量表每题的打分算其均值,该均值可以代表消费者对该细分条目的偏好程度。将消费者对30张图片的得分均值进行统计,制成量表。为便于分析,再次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20个审美指标进行降维,找出影响消费者对仿生配饰的主要审美评价指标,为本文仿生服装配饰的发展趋势预测奠定基础,对仿生配饰设计起到指向性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523.5
【图文】:

香炉,琉璃,古埃及,青铜


一l(左)公元前1一2世纪布尔希特出土的青铜豹型长柄香炉图2·2(右)公元前1425年古埃及的鱼形琉璃壶

形面,仿生学,生物系统


仿生设计在服装配饰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图2一3(左)中国宋朝的虎枕图2一(右)中国民间传统风俗中的蟾蛛形面食仿生学、仿生学发展及现状关于仿生学仿生学一词是1960年由美国斯蒂尔根据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1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他认为“仿生学是研究以模仿生物系统的方式、或是以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或是以类似于生物系统方式工作的系统的科学”。尽管人类在文明进化中不断从生物界受到新的启示,但仿生学的诞生,一般以1960年全美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的召开为标志。仿生学一词在《辞海》中注解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用来改进工程技术系统的一门边缘科学。如模拟人脑结构及功能原理,对电子计算机加以改进。.2.2仿生学发展及现状路雨祥在《仿生学的意义与发展》中指出仿生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从诞生、发展到目前也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却在工程技术、国防科技、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等广大领域崭露头角,研究成果极为可观,因此越来越受到科技界的关注。可以说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科技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兰生;;仿生机构中运动副的基本形态[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2 杨兰生;;仿生机构的组成及基本类型[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3 刘福林;仿生学视角中的学生管理[J];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4 马惠钦;昆虫与仿生学浅淡[J];昆虫知识;2000年03期

5 路甬祥;仿生学的意义与发展[J];科学中国人;2004年04期

6 屠文珂;阎保定;杨海涛;李萍;;一种基于仿生学原理的复杂彩色目标辨识方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蒋冬青;浅谈建材仿生[J];山东建材;1998年04期

8 刘先觉;;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J];世界建筑;1996年04期

9 崔荣荣,唐虹,卢阳;联想、创新与服饰仿生设计[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王迎宪;三访科拉尼[J];中外文化交流;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727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27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