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15:39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07年的休假制度调整,使得人们更多地选择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短线旅游、自助游、自驾游,从而为城郊乡村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需求,休闲也随之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21世纪是休闲时代的开端。 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将乡村与休闲相结合,通过对乡村休闲旅游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总结出城郊乡村休闲旅游规划所需的理论体系,方法框架构建即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改进,从而指导当前实际建设的休闲旅游乡村,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并能促进城郊乡村积极健康有效的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在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建设进行了初步探析。首先,对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规划的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概念、相关理论的解析与借鉴。通过对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动力、资源利用、空间结构、景观意象、客源与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大量实例项目的调查,总结现状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设计的弊端,并深入分析造成结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目标与定位、功能策划与空间布局、整体设计与构思深化、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到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规划的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规划设计体系。最后,将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规划设计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郊营城子村具体实施项目中,将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发挥其具体意义,指导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建设, 通过全文的论述,论文尝试为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环境设计建立起可操作的设计方法,以此为建设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图文】:

框架结构,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结构图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也是解决乡村景观能否成为乡村休闲旅游景观的主要途径。如图2-3 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图 2-3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表[32]利用指标权重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进一步量化可以得出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总得分。然后再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等级划分的分值范围,确定项目的等级并指导规划设计。因为- 15 -

城乡交错带,城市郊区,乡村


图 2-4 城乡交错带(城市郊区)地域结构示图[35].3.1 空间结构基本特征城郊乡村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一般乡村相比,具有许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茜;;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6年12期

3 罗自力;开辟乡村休闲旅游地——“农家乐”发展思考[J];地理教育;2004年04期

4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5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2期

6 黄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曾宪军;谭卫华;;论乡村旅游中的资源配置及原则——以湘西德夯苗族民俗文化村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9 吕明伟;郭焕成;;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06期

10 桑轶菲;;对乡村物质及非物质历史文化进行科学保护的思考[J];今日科技;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丽;北京市观光农园景观设计初探[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谭伟;以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为目的的京郊旧村改造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易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产品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婷婷;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刘萍;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黄懿;城郊农村地区整体空间规划方法初探[D];重庆大学;2007年

7 李维秀;上海城郊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妮;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庄的发展和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袁香香;上海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孔洋;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9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59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