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0:28
【摘要】:国务院于2016年1月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文件)明确指出:“提升旅游开放水平,促进边境旅游繁荣发展”。云南省地处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理位置优势凸显。云南省边境地区包括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和文山等8个边境州市,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相互接壤,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带一路”陆上与海上线路的重要连接节点。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资源赋存丰富,主要旅游产品类型包括边境观光休闲游、边境休闲度假游、边境商贸会展游、边境科考探险游、边跨境民族风情游、远征军抗战文化体验游、南疆边关文化体验游和边境历史文化体验游等。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边境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为云南省开展边境跨境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提高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缩小边境各州市之间旅游发展的差距,促使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提质增效的发展和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作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41671147)”的研究成果之一,首先在对边境旅游发展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思路进行阐释基础上,对旅游经济、旅游强度、旅游效率、边境地区、边境旅游和时空演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核心—边缘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地缘经济理论的基本含义、内涵及其在云南省边境地区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试探性解析。再次,在分析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基础和现状基础上,主要采用单指标测度方法,运用标准差(SD)反映2000~2015年云南边境各州市口岸入境一日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的绝对差异变化情况,又运用变异系数(CV)反映其相对差异演变特征,采用基尼系数(GN)、地理集中系数(G)、首位度(S)反映其旅游经济规模均衡性演变状况;重点运用主成份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的结合,对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又运用DEA效率模型、方差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的结合,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了重点阐释。最后,运用SPSS软件中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的结合对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演变驱动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其研究结论表明:1、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是:1)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口岸入境一日游外汇收入和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均呈现整体上升的发展态势。2)云南省边境地区地区各州市旅游规模存在差异:2000~2015年西双版纳、德宏和红河等3州市旅游总收入基本上处于前三的位置,2000年之后,红河旅游接待总人次基本上一直处于首位的位置,而怒江州旅游接待总人次始终处在末尾。3)在旅游产业地位上: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地位总体基本上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变化,边境8州市旅游产业地位基本上也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尤其是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州市表现较为明显。2、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经济时间演变特征表现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扩大、旅游经济规模均衡度各异、旅游经济规模结构趋向合理、旅游经济规模差异演化趋势向好。3、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变方面,1)边境地区旅游产业的综合水平发展状况在后期有所减弱;各边境州市旅游强度指数的波动差异历经了“先减小—后扩大”的演化趋势。2)全局自相关结果及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全局Moran'sI指数关联度属性均为负值,旅游强度指数空间集聚尚未形成地理上的空间相邻性。3)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强度空间结构的演化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低强度均质阶段和第二阶段(2008~2015年)多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成长阶段。4)旅游强度局部自相关结果及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演化,高低型和低低型空间关联类型的边境州市的数量在逐渐增加,高高型和低高型空间关联类型的边境州市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缩小的态势。4、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效率时空演变方面,1)2000~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综合效率空间变化呈现出相对不稳定性的特征,高效区集中在滇南边境段州市,滇西边境段综合效率次之,滇东南边境段综合效率最差。2)全局自相关结果及分析显示:2000和2007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综合效率空间集聚尚未形成地理上的空间相邻性,到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综合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性特征。3)旅游综合效率空间结构演变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旅游综合效率层级发展渐趋向均衡,第二阶段(2008~2015年),边境地区内部旅游综合效率空间结构开始形成“中心—外围”二元的结构形态雏形。4)局部自相关结果及分析表明:云南省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综合效率局部关联类型的空间异质结构特征呈现以L-L型为主,H-L型、L-H型州市为辅空间格局。5、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方面,1)旅游总收入驱动因子分析显示:科技智力支撑因子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因子对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资源禀赋因子和经济支撑因子对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则呈现相对减弱的趋势。2)旅游强度驱动因子分析表明:经济支撑因子对旅游强度的贡献程度逐渐呈现增强的趋势,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因子对旅游强度的贡献程度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到2015年,对外开放程度因子对旅游强度的影响消失,资源禀赋因子和城市化水平因子对旅游强度指数的影响开始出现。3)旅游综合效率驱动因子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科技支撑因子、经济支撑因子和人口密度因子均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人口密度因子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2015年,资源禀赋因子、交通优势度因子、科技支撑因子和经济支撑因子均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交通优势度因子与旅游综合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旅游需求因子对旅游综合效率的推动作用不显著。6、针对影响云南省边境地区发展现存问题和地区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情况,从重视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战略部署、开展跨国旅游合作与交流、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方经济,巩固旅游发展基础、整合边境地区旅游线路产品、重视边境旅游市场营销与市场拓展和加强边境地区旅游运行保障措施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云南边境地区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的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
【图文】:

框架图,研究思路,框架


14图 1.1 研究思路框架1.5 选题的研究方法1、文献综合分析法文献的收集与分析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工作,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解相关研究问题的国内外进展与研究现状。并从中国知网(CNKI)和enceDirect 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出“边境地区旅游”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对进行分析、理解、归类和总结,总体上把握了边境地区旅游的相关理论与研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之处。2、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增长极,发展效率,增长极理论,佩鲁


图 2.1 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 Butler,1980)增长极理论长极(growth pole)是由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出来的[72]。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区域间经济要素的相互程度是完全非均质的,由于各区域生产要素与资源禀赋的迥异,增不同的发展效率和强度集聚在某一个点或区域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载体的发展轴线向周围区域扩散或者产生辐射效应。20 世纪 60 年代家 J.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的概念引入到地理空间,并在后来演绎出了“的概念。综合国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将增长极归纳为两个概念:济空间上具有强大带动或关联作用的产业;二是指在地理空间上生禀赋充足的区域性核心城市或城镇,即所谓的增长中心。故投资应区域增长中心,并逐渐扩大并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

云南省,范围,旅游发展,条件


图 3.1 云南省边境地区范围3.2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条件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与保障。本研究主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人文环境条件等对云南省边境地区较为重要的 4 个旅游发展客观或潜在存在的优势因素进行分析。 区位条件研究着重从地理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经济区位和旅游区位等来全面阐释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存在哪些优势区位,具体内容见表 3.1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区位优势条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珍;封志明;雷涯邻;杨艳昭;李方舟;;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与国别差异[J];人口研究;2015年05期

2 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研究;2015年09期

3 纪光萌;;边境旅游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霍尔果斯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4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5 杨友宝;王荣成;王昱;;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01期

6 秦伟山;张义丰;李世泰;;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4年10期

7 唐承财;宋昌耀;厉新建;;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4年05期

8 宓科娜;叶持跃;马仁锋;庄汝龙;;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演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彭倩;黄震方;牛品一;;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3期

10 张荣天;焦华富;;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芳;云南边境旅游走廊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凡;云南边境口岸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宇;武广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4 朱可丹;入境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王碧英;新疆边境旅游购物区域品牌形象塑造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6 李明;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熊礼明;中越边境旅游系统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60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60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