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及其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2:22
【摘要】:广西喀斯特自然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多,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喀斯特自然景观。但由于两方面原因,导致广西喀斯特旅游业发展滞后:(1)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缺乏良好的形象定位,未突出其特色及相关优势;(2)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科技开发含量偏低,使原本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受到损坏。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广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及其特色,挖掘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第一章论述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创新性,提出研究方法及拟解决问题。第二章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引申出关于“旅游资源”及“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概念。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两方面分析国内外对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研究现状。最后以四种“资源理论”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点,对广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及特色展开深入研究。第三章首先宏观分析广西地貌与相关喀斯特旅游资源。其次中观(分区)研究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及特色:以流域为界,重点分析红水河、左右江流域以峰丛为主喀斯特旅游资源和漓江、柳江流域以峰林为主的喀斯特旅游资源,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旅游景观,总结探讨各流域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特色,并前瞻性地提出北部湾广西涠洲岛、斜阳岛的生物礁岩溶旅游资源及其特色。第四章从微观层面上以大石围天坑群为例,通过层次分析(AHP)和模糊综合评判(FUZZY),定量评价其吸引力因子,确定其旅游形象,以突出大石围天坑群的旅游资源特色。第五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展望相关研究领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图文】:
第 3 章 广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广西喀斯特地貌以全岩溶地貌发育最好,其形成的旅游景观最为典型,本文重点研究全岩溶地貌区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全岩溶地貌由纯碳酸盐岩发育而成,按其成因又可分为两大类,渗流水溶蚀地貌和堆积(包括化学沉积和机械沉积)地貌。前者主要以峰丛洼地形态为主,后者主要以峰林平原形态为主。生物礁岩溶地貌也是具有广西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资源之一,主要地貌类型是生物堆积—海蚀溶蚀地貌。本文以流域为研究区划分的依据原因有二:其一,以典型峰丛洼地为主的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研究区为红水河、左右江流域,以典型峰林平原为主的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研究区为漓江、柳江流域,以生物岩溶旅游资源为主的研究区为北部湾广西涠洲岛、斜阳岛一带(图 3-1)。其二,红水河、左右江对峰丛景观的发育,漓江、柳江对峰林景观的发育,北部湾对海域岩溶的发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流域喀斯特旅游资源都有着独特的性质。
本文编号:2760263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图文】:
第 3 章 广西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广西喀斯特地貌以全岩溶地貌发育最好,其形成的旅游景观最为典型,本文重点研究全岩溶地貌区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全岩溶地貌由纯碳酸盐岩发育而成,按其成因又可分为两大类,渗流水溶蚀地貌和堆积(包括化学沉积和机械沉积)地貌。前者主要以峰丛洼地形态为主,后者主要以峰林平原形态为主。生物礁岩溶地貌也是具有广西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资源之一,主要地貌类型是生物堆积—海蚀溶蚀地貌。本文以流域为研究区划分的依据原因有二:其一,以典型峰丛洼地为主的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研究区为红水河、左右江流域,以典型峰林平原为主的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研究区为漓江、柳江流域,以生物岩溶旅游资源为主的研究区为北部湾广西涠洲岛、斜阳岛一带(图 3-1)。其二,红水河、左右江对峰丛景观的发育,漓江、柳江对峰林景观的发育,北部湾对海域岩溶的发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流域喀斯特旅游资源都有着独特的性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兰;;喀斯特洞穴利用方式分类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黄保健,蔡五田,薛跃规,朱学稳;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旅游资源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3 宋林华;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4 陈义彬,梁锦梅,俞万源;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梅州阴那山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5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J];地理学报;1995年04期
6 袁道先;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7 陈伟海;;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06年06期
8 黄桂辛;广西旅游如何应对西部大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9 傅中平;陈永红;刘干荣;严哲;;广西石林地貌的分布及其特征[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兴中;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J];贵州地质;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绍国;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损坏机理及其保护措施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60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6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