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投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09:44
【摘要】: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市场的开拓和城市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塑造适宜优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各城市旅游竞争的重中之重。成都,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政治经济方面在我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成都要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向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名城的目标迈进,这对成都旅游形象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从游客感知和官方投射这两个视角出发,比较成都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差异,从而为提升成都旅游的形象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本文感知形象数据来源于网络游记,投射形象来源于官方网站与新闻媒体,以扎根理论为研究范式,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操作。经过研究分析,在感知形象方面,得出了十六个副范畴和旅游氛围与特色、人文吸引物、目的地社会、旅游设施及服务、自然吸引物五个主范畴,其中游氛围与特色和人文吸引物是旅游者感知最多的内容,在整体形象的归纳中得出成都感知整体形象为美食之都、网红城市、熊猫之都、历史文化名城、休闲之都、现代化都市。在投射形象方面为十九个副范畴以及与感知形象相同类别的五个主范畴,投射整体形象为开放创新的城市、时尚、国际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之都、熊猫之都、生态宜居的城市、文创之都、旅游形式多样的城市。在经过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的研究后,对在二者内容及构成上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整体形象方面看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差异在于形象塑造者想构造一个以开放创新为主,同时又生态宜居、旅游形式多种多样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而在游客的感知中成都是一个以休闲文化为主、人气十足的网红、休闲城市形象,二者共同认同之处很多,如在熊猫文化、美食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方面、国际现代化的城市方面的形象。分析上述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为游客对于旅游形象的感知存在滞后性,游客需求与投射宣传目标的差异,在旅游产品项目开发设计上宣传目标没有很好的展示,感知主体自身存在的差异这些因素。本文从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两个方面研究了成都的旅游形象,拓展了研究视角,并对二者做了深刻的分析,为旅游形象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建议,且主要利用互联网来源资料,不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使得本文的研究内容面更广,且更加深刻贴近实践,同时丰富了旅游形象研究案例。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592.7
【图文】:

技术路线图,归纳概括,分析研究,主要内容


图 1-1 技术路线图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的主要内容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网络平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旅游目的地形象做出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前期的工作,首先是绪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等等,其次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文章最主要的分析研究部分,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知形象和投射形象两个视角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概括第三部分是对比分析,将前文所得出的感知形象和投射形始数据,对比找出二者形象形成差异的原因;第四部分为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结论并提出形象提升建议,同时提出望未来研究方向。

图片,示例,气息,国际品牌


第 4 章 成都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分析喜欢、悠闲、惬意、太古里、繁华、购物、美食、休闲气息、慢、国际品牌等自由节点,如果在编码过程中有相同和相近含义的编在同一个编码下,如“休闲”和“休闲气息”都编码在“休闲于图片的编码过程和文本类似,提取图片内中旅游者最想表达的 4-1 所展示,游客在游记中说明地点是太古里,因此将该图片编苹果专卖店、夜景。

示意图,动植物,主轴,示意图


象的各个方面,有风景、人文及情感体验等角度,但全部自由节点庞杂繁多,因此将自由节点概念化的同时合并相同概念类别的自由节点于子节点下,分析其中具有相同性质的子节点,进行主轴编码。4.1.2 主轴编码4.1.2.1 主轴编码过程主轴编码的意义在于将自由编码分别归类于适当的范畴下,将自由分散的自由节点通过赋予概念的方式归纳出类属,本研究根据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对原始概念进行分解与归类。例如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所选择的交通出行方式如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等以及交通站点归为交通设施这一树节点,火锅、串串、小吃等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提及的食物归于美食餐饮这一子树节点,这些二级树节点被称为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对自由编码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归纳。例如自由节点中的熊猫、银杏、竹林、小熊猫、天鹅、菊花等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动植物,编码归纳为自然景物这一类别下,见图 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雀艳;;福建省智慧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10期

2 倪珊珊;;旅游的历史性特征:唯物史观的审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3 ;《旅游科学》2016年总目录[J];旅游科学;2016年06期

4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旅游局市财政局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J];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06期

5 ;全国旅游报刊介绍(一)[J];旅游学刊;1988年01期

6 高野;全国旅游报刊介绍(二)[J];旅游学刊;1988年02期

7 ;深化改革 迎接新的挑战 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旅游高等学府而奋斗[J];旅游学刊;1988年03期

8 刘德谦 ,张珉;旅游科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发言摘要[J];旅游学刊;1989年01期

9 孙捷;;美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分析[J];人文地理;1989年04期

10 王敬武;;旅游“专业能力与社会服务”命题的现象学反思[J];中国旅游评论;201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武;;旅游,一种使文化自显与显它之现象学追问[A];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9年

2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谢凯;;发挥贵州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带动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A];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文化扶贫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4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李瑞;殷红梅;吴孟珊;;山地旅游目的地全域化发展的内涵要素与模式构建:贵州案例[A];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9年

6 郭来喜;;地学,现代高端旅游发展之根基[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1届年会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三集)[C];2016年

7 王敬武;;对旅游体验“硬核”学术地位的质疑[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8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9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10 陈传康;;序言[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携程旅行网高级副总裁 席伟航;文化越多样 旅游越幸福[N];中国文化报;2019年

2 记者 李t$;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召开[N];中国文化报;2019年

3 记者 肖正东 姚浩燕;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北海日报;2019年

4 记者 张月 见习记者 杨文奇;发展民族旅游 加快边境振兴[N];图们江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池小花 王红梅;“把脉”乡村旅游[N];鄂尔多斯日报;2018年

6 舒心萍;乡村旅游发展还有更大空间[N];中国商报;2018年

7 郭光明;江门:组“最强大脑”助旅游腾飞[N];中国旅游报;2017年

8 金奇 本报记者 李万东;“文化+”为连山旅游业提质[N];辽宁日报;2017年

9 记者 李玲 左登基;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京举办[N];中国旅游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孟妮;全域旅游这盘棋怎么下?[N];国际商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福山;金门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赵欣;旅游高峰期景区路网应急交通组织管理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3 付帼;旅游机场与旅游业的耦合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周慧玲;中国大陆省际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晓霞;旅游信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梁旺兵;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民锦;旅游业对井冈山区发展的影响及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源浩;旅游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影响的比较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年

2 杨利元;云南省河口口岸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年

3 邵迎亚;高邮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4 李湘湘;怀旧对乡村旅游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5 邵媛;老年人康养旅游消费行为意向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6 刘月;不同距离条件下的居民乡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7 毛莉娜;野生动物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旅游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8 梅文斌;“元治理”视阈下全域旅游治理体系构建与运行举措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9 周梦梦;“乡村振兴”视阈下江西省乡村旅游大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10 侯玉洁;全域旅游背景下舟山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63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63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4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