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悬挂式独轨交通技术在山地风景区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1:40
【摘要】:目前山地风景区的交通方式主要为道路交通,但山区道路存在着道路坡陡且长、弯多且急、道路狭窄(旅游旺季,引发交通拥挤)、视线不良、受雨雾冰雪天气影响,极易引发交通事故、造价高、修路难、维护难、可达性差、汽车依赖于有限的石化燃料、速度受限制、破坏植被、切断动物通道、驾驶人员心理有紧张感等一系列问题。北方工业大学PRT交通课题组正在研究的PRT交通技术具有安全、经济、节能、节地、环保、快速、方便、直达、可实现无人驾驶的特点。本文简要介绍了PRT交通技术的发展概况,在总结目前山地风景区交通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对“悬挂式独轨交通系统”的研究,探讨了PRT交通方式在山地风景区应用的有关规划布线、安全、环境保护、技术经济等问题。 本文所论述的悬挂式独轨交通技术可以自山的在固定的轨道上转向,具有小汽车的优点,同时具有轨道交通的便捷和快速,能够有效的抵抗恶劣天气的影响、不受地形地貌的限制等特点。同时,还对该系统在山地风景区的应用,做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对在山地风景区中架设轨道、建设配套站台和停车场等做相应的概念设计。并且对利用PRT在山地风景区进行的开发应用,产生的经济效施做了相应的分析。因此,在山地风景区应用悬挂式独轨交通技术是具有一定前景的,也为解决山地风景区交通出现的问题提供新的参考和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592.7;U232
【图文】:

墨脱,风景区,交通技术,基本结构框架


应用“悬挂式独轨交通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目前山地风景区交通状况,减少对山体的破坏,有效地避免了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切断动物通道等问题。尤其是对具有开发价值,但现有交通方式无法到达的山地风景区(图0.1),应用PRT交通技术颇具前景。图0.1因公路的修建一1卜常困难,美丽的墨脱t扫地风光无法开发图片习;源:zlt,p二 //baike.baidu.eo,11/v主ew/5396·ht;:l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基于以上对于研究现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的分析,本文按章节共分为八个部分来阐述有关在山地风景区中应用PRT交通系统的应用研究。第一部分的绪论中说明了课题研究的原因、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基本结构框架;在第一章中,简要的介绍PRT交通模式发展概况,以及本文所应用的PRT交通模式

概念设计,课题组,成员


图1.6PRT概念设计图(课题组成员胡应平绘制)第二章山地风景区旅游交通概况游交通对风景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交通促进作)IJ,从居住地到旅游「!的地,即便很远,也能够快速的到达,极大的的旅游愿望。蒸汽式火车在19!U.纪初出现,短时间内进行长途旅行得以实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交通网逐步形成少t呈现扩大的趋势,为旅游业了’}圣实的基础。而到了20世纪,匕机l为出现标志着现代旅游时代的到来。亚国家旅游部关于交通对旅游业影啊的陈述:“国家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国家交通网,而这个卜l{l家网主要由航空线路构成”’。短途旅游往往无法给人以新鲜感,因此很多游客前往较远景区的愿望」卜常强11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我I一lil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旅游城一市(

交通地图,研究述评,交通研究,交通发展


到有效缓解,但归根结底,这种做法并没有彻底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治标不治本。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做了大量有关旅游交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有效研究成果。我国的研究内容与西方有着相似之处,但又有着独特的方式(图2.2)。国外派游交通发展及其研究旅游交通尧郊理论及其应艇研究旅游派游交通信‘息化雄游交通地图研交通旅游与交通关联研究浓游交通管理研究图2.2我国旅游交通研究领域(来源:《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2.2.1山区交通现状以瑞士阿尔卑斯门l区_为例:近些年来,阿尔卑斯}[l中的交通变得越来越紧忙。通往呀达大隧道的公路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大型载重乍。废述卜,,丁尔卑斯山各条份釜通,女11圣噪音对附近J;‘{民的干扰也随之变得严币。南、北欧之间货物运输量的逐年增民是造成交通拥挤的主要原1引。瑞卜与欧盟鉴署了一项双边一协议,目的在于将公路卜:的货物运输转向铁路运输。这项l办议涉及瑞士政府和欧盟之间的共同利益。11前还很难判断,这一政策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将公路运输转向铁路。因为这个过程一}卜常’复杂,现实情况是:许多运输公司依然宁可在阿尔卑斯山隧道前花费数小时时f,lj等待,也不愿利用铁路运输。对于运输司机来说,无非意味着加重工作负荷:圣哥达隧道因2001年10月着火事件曾关闭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庆顺;坡地建筑生态文化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4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64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6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