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生态美学视域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12:32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机遇。但是,目前大多数的乡村旅游景观只注重形象效果,片面追求视觉美,失掉了对自然规律真实性的探求,缺少了对地域文化原乡性的追寻,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生态美学主要是以人和自然的生态审美价值观作为基点,对人、社会、自我三者之间关系作出新的阐述和理解。如何将生态美学思想运用到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之中,使设计对乡村景观的影响降到最小、对生态环境破坏降到最低,使其整体朝着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查阅资料并结合国内外先进案例,基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深度的设计研究,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文章以乡村旅游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方法,对国内外生态美学视域下乡村旅游景观在理论和设计上进行分析,指出生态美学思想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其次,对生态美学和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分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形态构成,概括总结出目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出现“失真”、“无序”、“虚善”、“赝美”等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总结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对生态美学的需求。然后,在前述理论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进行可行性探索,分别对生态美学视域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技术路线、设计目标、设计策略、景观形态、艺术手法等进行探索研究。最后,对生态美学视域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得出结论,指出生态美学思想的运用将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提供新一轮的理论指导,使其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是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再思考,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尝试,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提供新的途径。
【学位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82.29;F592;F323
【部分图文】:

乡村旅游,国内旅游,比重


第 1 章 绪论,中央非常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更是赋予了旅游业新的使命和机遇。乡村旅游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还能促进农村农业的目标的实现。游业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已成为满足都市居民优乡村旅游顺应都市人们对短途休闲旅游日趋增长的需的活力。从图 1-1 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这更加丰,对我国旅游发展转型来说是一次新的探索。

生态美学,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思想


图 2-1 生态美学思想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体现2.3 相关理论支撑本次研究需要对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乡村景观规划 AVC 理论等相关学科方面的融会贯通,这些理论都会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充分取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新观念与新思想,使研究更具备时代性,为乡村游景观设计充分挖掘新思路,促使乡村景观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景观美学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广且对设计学科与艺术学科有极大应用作用的美理论,它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涉及建筑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补了当前景观设计领域对美与真、美与善,以及形式美与意境美存在的误解、困。当代景观美学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景观表层形式美、景观中层意境、景观深层意蕴美以及景观深层意义。由此看来,景观美学的研究首先要具有视美感并让人欣赏感到愉悦,其次要符合生态学和美学规律,最终达到诠释自然真的目的,达到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乡村旅游景观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设计

景观图,景观,乡村旅游,乡村


齐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3 章 乡村旅游景观的形态构成、现状及问题村旅游景观的形态构成旅游景观形态主要由自然景观形态和人文景观形态两大部分组成态主要包括地势地貌、大气现象、水资源景观以及乡土植物、动态包括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以及乡村生活景观。具体来包括民居建筑物、聚落环境以及公共空间等;乡村生活景观主要来的生活方式、饮食风俗、交流场景等;乡村生产景观包含田园、林地以及生产方式和工具等(图 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艳鲜;;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体系建设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年11期

2 沃齐米日·季布尔斯基;黄敏;;生态美学与自然生态美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

3 胡友峰;;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若干基础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04期

4 袁鼎生;付小月;;生态美学理论与方法的元创性追求——袁鼎生教授访谈录[J];鄱阳湖学刊;2018年05期

5 杨子潇;;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2期

6 胡友峰;;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州学刊;2018年11期

7 艾莲;;向美而生——曾永成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访谈录[J];鄱阳湖学刊;2016年06期

8 采薇;;“生态美学:文献基础与理论拓展”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J];中州学刊;2017年04期

9 曾繁仁;;论辩是生态美学前进的动力[J];东岳论丛;2016年04期

10 纪瑞;韩艳玲;;生态美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宏英;;怀特海的整体有机哲学观及其生态美学意义[A];东方丛刊(2010年第3辑 总第七十三辑)[C];2010年

2 程相占;;中国轴心期的“生生”观念与当代生态美学构建[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驰;;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些思考[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伟;;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海庆;;论生态美学的当代道德内涵[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慧珍;;生态美学有关争论问题之我见[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红兵;;生态美学的双重视角与当代美学趋势[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衍柱;;生态美学何以成为一种美学[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栾贻信;;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生态美学[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段丹洁 实习记者 孙美娟;生态美学研究迎来新机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记者 杨茜;集中学习城市建设如何用好生态美学[N];嘉兴日报;201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张清俐;透过生态美学寻求“诗意地栖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苏培;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5 程相占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美学的时代关怀[N];中国绿色时报;2015年

6 本报记者 李树民 宋晖 实习记者 郝欣;中国具有发展生态美学的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田达欢;生态美学研究的范例[N];广西日报;2011年

9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10 曾繁仁;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3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5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艳;山地城市桥梁生态美学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文;生态美学视域下湖南江永勾蓝瑶寨民居群落和建筑架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贺文梅;生态美学视域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

3 白安迪;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4 闫骏;基于生态美学理论的石化园区建筑形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5 孟萌;生态美学视角下国内奇幻电影叙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6 金丹丹;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城市建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7 扈美辰;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8 周知新;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国兰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9 汪瑶;中国桂文化的生态美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10 郝玲;六朝山水画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2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22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e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