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民族旅游:中国的实践
【文章目录】:
一、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概念
二、人类学透视: 民族旅游的兴起
三、人类学反思: 民族旅游的发展实践
1. 功利主义
2. 拿来主义
3. 本本主义
四、人类学关怀: 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
1. 政府
2. 少数民族
3. 区域差异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孙天胜;曹诗图;;对当代旅游功利主义倾向的检视与批判[J];旅游科学;2006年03期
2 徐新建;人类学眼光:旅游与中国社会──以一次旅游与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为个案的评述和分析[J];旅游学刊;2000年02期
3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4 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5 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3年01期
6 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7期
7 周大鸣;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爱平;;四川羌寨旅游开发探析——基于“前台、帷幕、后台”理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方忆;;吐鲁番民族文化旅游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7期
3 曹国新;;大众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4 闫爱萍;;略论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J];沧桑;2009年01期
5 王晓红;;从经济旅游到社会旅游: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6 闫国芳;;昌吉市旅游业SWOT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与途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8 李宗诚;;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J];当代传播;2007年04期
9 王继红;石晶;;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红色旅游[J];当代经理人;2006年11期
10 覃琮;;民族旅游舞台表演中的符号化生产及其互动——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4 刘思敏;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路径[D];上海大学;2011年
5 王晓红;旅游行为与压力转移整合模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钟福国;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的成长—瓜州回族东乡族疏勒河移民村的民族学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敏;场域视角下的旅游高等教育[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梁旺兵;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晓艳;旅游开发与村庄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邬丽丽;休闲研究的社会学范式[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莫凡;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徐琦;消费社会中的旅游凝视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浩;旅游影响下的元阳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8 田爽;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旅游伦理道德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敏;无景点旅游理论初探[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罗琳;贵州乡村旅游的民族特色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仪态与文明[J];读书;1991年08期
2 顾定国;服务政府、服务人民:应用人类学在巨变的中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张展鸿,罗左毅,李远龙;从人类学角度透视旅游业——以香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年03期
5 孙天胜,邹成效;旅游与人的精神世界[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年03期
6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年02期
7 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1年03期
8 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年05期
9 谢彦君;旅游与接待业研究:中国与国外的比较——兼论中国旅游学科的成熟度[J];旅游学刊;2003年05期
10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维·卡普兰;罗伯特·A·曼纳斯;周星;;民族学理论与民族志事实的关系[J];世界民族;1991年01期
2 内斯托·加西亚·坎克里尼;世纪末的城市文化:人类学展望[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年03期
3 钟建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启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李苏清;李生林;;提升人的优质生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苗大雷;;重建“天下”: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新视野[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3期
6 马歇尔·萨林斯;赵旭东;;何为人类学启蒙? 20世纪的若干教诲[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吴燕民;孙丽;;城市社区发展外部动力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8 袁同凯;;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佟春霞;阎耀军;;人类学之于公共管理实践的历史渊源及重要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莫里斯·布洛克;冯利;覃光广;;人类学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J];世界民族;198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拉迈;西方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章伟;失去农民的村庄:夏村叙事(1976-2006)[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涛;消解的边缘[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徐冰;两面性与真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许修杰;社会进步代价论纲[D];吉林大学;2006年
6 邓海骏;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探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罗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何江;城市风险与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陈俊傲;西藏林芝林牧区养老模式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论代际公平[D];厦门大学;2009年
2 苗萌;论河北省小城镇人文建设[D];河北大学;2005年
3 王俊峰;“城中村”改造主体的原则设置[D];山西大学;2007年
4 耿秀丽;基于新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D];河南大学;2009年
5 王索;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绩效评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左志伟;新农村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优化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田清义;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向艳;好花红—民族旅游开发下布依族女性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黄意;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拼车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0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7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