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冯氏土陶研究与产品应用

发布时间:2020-11-09 20:54
   陶瓷艺术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迄今,陶文化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莒县土陶文化以此为背景和依托,不断地在发展中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莒地自古就是山东地区三大文化发源地之一。莒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也以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冶生造物,随性而为,独具一格,土陶文化在莒地这样的沃土下不断发展壮大。 土陶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非常鲜明的和浓郁的地域文化风韵。它们的创作者或许是一些目不识丁的匠人,但是通过土陶作品传达的信息却是多姿多彩,绚丽多姿。它所承载的是原生态的的社会结构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它予以人们的是实用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土陶不仅仅是生活器具,还是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民风民俗的样本,对它们进行研究,既可以了解土陶在此地流传千余年的原因,又可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之流变,可谓一举多得。 民间土陶作为一个行业,最初只是百姓谋生的一种手段,它从发展至今一直贴近百姓生活,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与此相关。本文不单单从历史的源头或是单纯的成型技术、烧制工艺来研究土陶,而是从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环境、以及土陶的实用价值、环保意义来认识土陶之于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J527
【部分图文】:

仰韶文化,彩陶


所以根据地名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之广泛,是当时任种文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并且在历史上延续 2000 年之久。一种文化占主导地此之长,所以此文化分布之广泛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以黄河中游地区为分布,其支线散落大河上下,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被发掘。考古专家根据发掘的遗存推测,当时的仰韶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且村落密布,居民多是沿河居住,且呈现出一定的布局规律。沿黄河流域中上彩陶文化最为发达,而且不同的时代,即早中晚期的仰韶文化,以及同一时代地域的仰韶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以半坡、庙底沟、马家窑最具代表性。这三种文化类型在时间上和文化类型上是一脉相承的。彩陶的出现,象征古人伟大的智慧和无限的艺术创造能力。但是古人发明主要不是为了欣赏和审美,而是它们的实用功能。从造型上,多以尖底瓶,平口钵、平底大口陶罐等为主。半坡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后来逐渐灰黑陶增主要有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炊器。而且在陶器上出现了鱼纹和人面纹,鸟纹蛙纹等也有出现。

尖底瓶,仰韶文化,小口


所以根据地名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之广泛,是当时任种文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并且在历史上延续 2000 年之久。一种文化占主导地此之长,所以此文化分布之广泛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以黄河中游地区为分布,其支线散落大河上下,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被发掘。考古专家根据发掘的遗存推测,当时的仰韶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且村落密布,居民多是沿河居住,且呈现出一定的布局规律。沿黄河流域中上彩陶文化最为发达,而且不同的时代,即早中晚期的仰韶文化,以及同一时代地域的仰韶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以半坡、庙底沟、马家窑最具代表性。这三种文化类型在时间上和文化类型上是一脉相承的。彩陶的出现,象征古人伟大的智慧和无限的艺术创造能力。但是古人发明主要不是为了欣赏和审美,而是它们的实用功能。从造型上,多以尖底瓶,平口钵、平底大口陶罐等为主。半坡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后来逐渐灰黑陶增主要有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炊器。而且在陶器上出现了鱼纹和人面纹,鸟纹蛙纹等也有出现。

彩陶,土分析,庙底沟类型,装饰图案


考古专家根据地层土分析马家窑类型,得展起来的。造型上较庙底沟类型和半坡类等,马家窑陶器造型除了品种增多,还在,变为小口的陶壶、陶罐。另外在装饰上,辅以直线和曲线的装饰图案,而且纹样均用彩绘的陶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J];考古;1959年10期

2 向思楼;论中国民间美术意象结构的审美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876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76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