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游客民宿体验偏好研究及模型构建——基于西江千户苗寨游客网络评价文本的内容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03 07:33
  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旅游者体验旨趣基础上。通过旅游者网络评语,可以分析出在民族地区旅游者对民宿体验的偏好。以旅游者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民宿的网络评价为样本,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软件从旅游者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文本中提炼高频词并进行网络语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情绪在预期体验领域产生重叠,据此可构建旅游者民宿核心体验层级模型,主要分为住宿、民宿服务、民宿外环境以及预期体验四个层级。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消极体验感受主要因为游客预期体验需求未获满足,而积极情绪还受到超预期体验的影响。超预期体验活动比预期体验活动更容易创造愉悦体验情绪。但是在需求程度上,超预期体验活动并非功能性需求,不具有必备性,其愉悦体验情绪并不能如预期体验的积极情绪一样消解预期体验中的消极情绪。 

【文章来源】: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0,33(02)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游客民宿体验偏好研究及模型构建——基于西江千户苗寨游客网络评价文本的内容分析


积极评价社会网络语义图

社会网络,语义,情绪


积极评价能够反映出促生积极情绪的因素,更多表达地是超预期体验因素。只有与体验预期不符时,隐性的因素才能被识别。因此,消极评价能够更明显地反映出积极评价未涉及的因素。如图2所示,消极评价的主要来源仍是“房间”。由房间产生的“隔音”“位置”“卫生”“热水”“停电”等问题是消极评价的主要来源,属于基础设施不健全的表现。从“半夜”与“走动”“说话”“停电”之间的关联性来看,房间内外环境失调是削弱民宿主功能的重要原因。从消极评价中未见“装修”“设计”等词汇可知,在主功能失调情况下,附加功能的价值将难以实现,如房间的布局或者装修等在积极评价中的高频词并未出现在消极评价中。民族风情的典型性并不是引发消极评价的主要原因。因而,消极评价主要来源于民宿设施和服务的主功能失调,未形成积极评价中丰富的多层级体验需求。其次,经营者的服务态度也是影响旅游者体验情绪的重要因素。从“老板”与“位置”“联系”来看,民宿经营者在游客进入民宿的过程中具有向导作用。旅游者对经营者的依赖感是否得到满足是触发体验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该过程是旅游者进入民宿前建立初步体验情绪的过程,能够影响后续体验情绪的延续。旅游者极可能因该阶段的不良体验情绪而产生对民宿整体印象的消极评价。最初不良体验情绪一旦形成,后续需要更多的愉悦体验情绪才可将其消除。只有积极情绪整体大于消极情绪,才可能在最终体验结果上呈现积极体验感。与此相反地是,如果旅游者在此阶段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受,也会延续到后续体验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知,不同阶段的体验感受并非单一、孤立形成的,而是呈现累积效应。因此,民宿体验的前期阶段应受到足够重视。四、民宿网络评价体验模型构建及规律分析

模型图,核心,模型,游客


通过词频和语义分析可归纳出旅游者对民宿的体验层级,如图3所示。“房间”作为两类评价中的首个高频词,反映出民宿住宿功能的核心影响力,构成第一核心体验层级。民宿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民宿的分类和功能越来越精细化,但是民宿的核心功能仍是住宿。此处住宿仅指在民宿睡觉、休憩。因而,住宿功能尤其强调为旅游者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在民宿发展研究中,附加功能成为学者们更注重的因素,特色似乎成为民宿发展的命脉。胡焱 等(2017)[19]在对浙江民宿发展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浙江省民宿仍处在自发形成的初级阶段,经营形态单一,应当创新民宿体验内涵与类型,打造集科普、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民宿聚集区。尽管特色化与多元化是民宿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如果忽视最基础的住宿功能,民宿的附加功能也难以发挥价值。“宿”作为最核心的功能承载着游客最大的体验预期。房间是游客在旅游景点之外花费时间最多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将产生舒适感;如果这个空间不能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则将在旅途疲惫的基础上加倍地产生不良体验感受。因而,不论民宿功能多繁复,住宿是始终不变的核心功能。围绕民宿展开的民宿服务和民宿基础设施构成第二核心体验层级。所谓民宿服务指的是民宿经营者为旅游者在店期间提供的服务。由于民宿的特殊性,民宿服务还包括景点引导服务、民俗讲解服务、特色活动参与服务和餐饮服务。民宿基础设施则指民宿建筑中为旅游者提供生活服务的基础物质设施,包括民宿房间布局的合理性、盥洗设备的洁净性、床品的舒适性、电器设备的齐全性,以及网络功能的健全性。民宿对于游客来说属于陌生之地,需要经营者帮助适应环境,如进入民宿、民宿设施咨询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信息需求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 李勇,刘黎明,茹红润.  调研世界. 2018(08)
[2]浙江省特色民宿业发展路径研究[J]. 胡焱,王瑛.  现代农业. 2017(12)
[3]基于Airbnb网络文本数据的旅游者民宿体验感知研究[J]. 王玲,光善军,吴晓隽.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4]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红色旅游体验研究[J]. 方世敏,刘娟.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17(01)
[5]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微信营销研究[J]. 胡芬,余纯,李治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5)
[6]基于扎根理论的世界遗产旅游地游客感知评价研究-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为例[J]. 白丹,马耀峰,刘军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6)
[7]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 胡传东,李露苗,罗尚焜.  旅游学刊. 2015(11)
[8]社区参与旅游的权利去哪了?——基于我国旅游法律法规条文的内容分析[J]. 王华,郑艳芬.  旅游学刊. 2015(05)
[9]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 李莉,张捷.  旅游学刊. 2013(10)
[10]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民族村寨游客偏好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游客为例[J]. 王汝辉,张琼,赵吉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本文编号:3262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62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