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09:22
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空间状态,能够反映出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的空间组织形态,对其进行研究可为旅游活动管理提供指导。本文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流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旅游网站平台获取642篇有效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中提取出研究所需的旅游线路,利用地图分析法对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景区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五台山景区单景点旅游流主要分布在台怀镇核心区的黛螺顶、显通寺、塔院寺和五爷庙4个景点。多景点旅游流主要分布在台怀镇内的"一区七点"。显通寺和塔院寺、菩萨顶和显通寺、五爷庙和塔院寺三对节点间的旅游流流量位居前列;(2)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规模为54,密度为0.19,点度中心势为0.43;(3)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节点中,黛螺顶、罗睺寺和西台为起点,黛螺顶、显通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塔院寺和五爷庙为核心节点,终点包括菩萨顶和龙泉寺;中介点包括黛螺顶和五个台顶;黛螺顶、北台、南台和南山寺占据着结构洞位置。通过研究为五台山景区合理布局旅游设施、规划旅游路线和高峰期旅游容量的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弥补景区尺度旅游流...
【文章来源】:山地学报. 2020,38(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
图2为单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图。在选择单景点的88个样本中,共出现27个景点,这些景点主要分布在台怀镇。其中,黛螺顶出现频次最高(15次),所占比例为17.05%;五爷庙出现9次,排在第二位,占比10.23%;塔院寺、显通寺次之,分别出现8次和7次,所占比例分别为9.10%和7.95%;这4个景点的游客量占到了单景点游客量的44.32%,在单景点游客景点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在景区内的特殊地位息息相关。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四所寺庙均分布在景区的核心区,且资源质量及知名度均较高。登上黛螺顶便实现了“小朝台”,对于很多不能完成“大朝台”的游客来说,完成“小朝台”亦完成了其朝台的心愿。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塔院寺内有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另外,镇海寺、南山寺和南禅寺出现5次,南台、佛母洞和佛光寺出现4次,菩萨顶出现3次,普寿寺、金阁寺和北台出现2次,其余寺庙均出现1次。图3为多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图,由于景区内中心区寺庙旅游流分布均较为密集,故将中心区寺庙间的旅游流分布进行了单独绘制。多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仍以台怀镇为主,主要集中在“一区七点”,一区指五台山景区的核心区,主要包括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五爷庙、殊像寺、黛螺顶、罗睺寺和龙泉寺8个寺庙;七点包括五个台顶、鸿门岩和南山寺。从旅游流流量来看,网络中节点对间共存在3031次有向流动,上述18个节点间的流量占到了景区所有流量的55.63%,其中核心区的8个寺庙占比38.60%。此外,显通寺和塔院寺间的流量最大,占总流量的5.97%;其次是菩萨顶和显通寺间,所占比例为4.62%;再次为五爷庙和塔院寺,占比3.93%;其他依次为鸿门岩和东台(3.50%)、中台和西台(2.97%)、五爷庙和殊像寺(2.41%)、北台和中台(2.28%)、五爷庙和黛螺顶(2.18%)、菩萨顶和黛螺顶(1.95%)、菩萨顶和塔院寺(1.88%)。从流动关系来看,显通寺流向塔院寺的最多,流量达96;其次是菩萨顶到显通寺,流量为85;再次为中台到西台,为84。流量在50次及以上的还有菩萨顶→显通寺(75)、五爷庙→塔院寺(69)、北台→中台(66)、显通寺→菩萨顶(65)、鸿门岩→东台(64)、东台→北台(51)、塔院寺→五爷庙(59)。这些节点对中的寺庙均在上述18个寺庙之中。
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指标测算结果见表1,由表可见网络的规模为54,表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为2862;网络密度为0.19,表明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为542,不及理论值的五分之一;另外,网络的点度中心势为0.43。图3 多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 阮文奇,张舒宁,郑向敏.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4)
[2]基于在线预订数据分析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徐敏,黄震方,曹芳东,朱海珠. 经济地理. 2018(06)
[3]上海迪士尼对上海旅游流网络的影响研究——基于驴妈妈游客数字足迹的视角[J]. 蔚海燕,戴泽钒,许鑫,冯学钢. 旅游学刊. 2018(04)
[4]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基于不同出游方式的比较[J]. 杨小莉,冯卫红. 生产力研究. 2017(03)
[5]基于游记行程的湖南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J]. 周慧玲,许春晓. 经济地理. 2016(10)
[6]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 胡传东,李露苗,罗尚焜. 旅游学刊. 2015(11)
[7]中国山岳型景区安全管理实证研究[J]. 陈金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8]大量网络游记文本中热度地名提取方法与实证研究[J]. 李照航,郭风华,李仁杰,傅学庆,严正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1)
[9]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安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J]. 张妍妍,李君轶,杨敏. 人文地理. 2014(04)
[10]旅华美国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任瑞萍,吴晋峰,王奕祺,韩立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05)
博士论文
[1]交通系统要素变动下的旅游流时空响应[D]. 张宏磊.南京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湖北省旅游资源与旅游流的空间错位研究[D]. 崔粉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姚昭屹.燕山大学 2015
[3]旅华美国市场特征及拓展对策研究[D]. 任瑞萍.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中国山岳景区空间分布与形成因素评价[D]. 刘霜.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03291
【文章来源】:山地学报. 2020,38(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
图2为单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图。在选择单景点的88个样本中,共出现27个景点,这些景点主要分布在台怀镇。其中,黛螺顶出现频次最高(15次),所占比例为17.05%;五爷庙出现9次,排在第二位,占比10.23%;塔院寺、显通寺次之,分别出现8次和7次,所占比例分别为9.10%和7.95%;这4个景点的游客量占到了单景点游客量的44.32%,在单景点游客景点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在景区内的特殊地位息息相关。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四所寺庙均分布在景区的核心区,且资源质量及知名度均较高。登上黛螺顶便实现了“小朝台”,对于很多不能完成“大朝台”的游客来说,完成“小朝台”亦完成了其朝台的心愿。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塔院寺内有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另外,镇海寺、南山寺和南禅寺出现5次,南台、佛母洞和佛光寺出现4次,菩萨顶出现3次,普寿寺、金阁寺和北台出现2次,其余寺庙均出现1次。图3为多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图,由于景区内中心区寺庙旅游流分布均较为密集,故将中心区寺庙间的旅游流分布进行了单独绘制。多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仍以台怀镇为主,主要集中在“一区七点”,一区指五台山景区的核心区,主要包括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五爷庙、殊像寺、黛螺顶、罗睺寺和龙泉寺8个寺庙;七点包括五个台顶、鸿门岩和南山寺。从旅游流流量来看,网络中节点对间共存在3031次有向流动,上述18个节点间的流量占到了景区所有流量的55.63%,其中核心区的8个寺庙占比38.60%。此外,显通寺和塔院寺间的流量最大,占总流量的5.97%;其次是菩萨顶和显通寺间,所占比例为4.62%;再次为五爷庙和塔院寺,占比3.93%;其他依次为鸿门岩和东台(3.50%)、中台和西台(2.97%)、五爷庙和殊像寺(2.41%)、北台和中台(2.28%)、五爷庙和黛螺顶(2.18%)、菩萨顶和黛螺顶(1.95%)、菩萨顶和塔院寺(1.88%)。从流动关系来看,显通寺流向塔院寺的最多,流量达96;其次是菩萨顶到显通寺,流量为85;再次为中台到西台,为84。流量在50次及以上的还有菩萨顶→显通寺(75)、五爷庙→塔院寺(69)、北台→中台(66)、显通寺→菩萨顶(65)、鸿门岩→东台(64)、东台→北台(51)、塔院寺→五爷庙(59)。这些节点对中的寺庙均在上述18个寺庙之中。
五台山景区旅游流网络整体结构指标测算结果见表1,由表可见网络的规模为54,表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为2862;网络密度为0.19,表明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为542,不及理论值的五分之一;另外,网络的点度中心势为0.43。图3 多景点旅游流空间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 阮文奇,张舒宁,郑向敏.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4)
[2]基于在线预订数据分析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徐敏,黄震方,曹芳东,朱海珠. 经济地理. 2018(06)
[3]上海迪士尼对上海旅游流网络的影响研究——基于驴妈妈游客数字足迹的视角[J]. 蔚海燕,戴泽钒,许鑫,冯学钢. 旅游学刊. 2018(04)
[4]山西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基于不同出游方式的比较[J]. 杨小莉,冯卫红. 生产力研究. 2017(03)
[5]基于游记行程的湖南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J]. 周慧玲,许春晓. 经济地理. 2016(10)
[6]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 胡传东,李露苗,罗尚焜. 旅游学刊. 2015(11)
[7]中国山岳型景区安全管理实证研究[J]. 陈金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8]大量网络游记文本中热度地名提取方法与实证研究[J]. 李照航,郭风华,李仁杰,傅学庆,严正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1)
[9]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西安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J]. 张妍妍,李君轶,杨敏. 人文地理. 2014(04)
[10]旅华美国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任瑞萍,吴晋峰,王奕祺,韩立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05)
博士论文
[1]交通系统要素变动下的旅游流时空响应[D]. 张宏磊.南京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湖北省旅游资源与旅游流的空间错位研究[D]. 崔粉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京津冀旅游流网络结构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姚昭屹.燕山大学 2015
[3]旅华美国市场特征及拓展对策研究[D]. 任瑞萍.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中国山岳景区空间分布与形成因素评价[D]. 刘霜.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03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0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