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北朝菩萨头冠中花蔓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04:20
  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当中的首服分为“冠、巾、帽”三大类,其中“冠”虽然“冠履之于人,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其实际功能逐渐弱化,但其具有彰显人物身份地位的标识作用,其装饰美化作用逐渐增强。同样,在佛教文化中,“冠”也是不同宗教形象身份的识别标志。在佛教中菩萨的宗教地位仅次于佛,而菩萨造像装饰不受佛陀造像“三十二相”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因此菩萨造像普遍呈现出丰富的佛教艺术特点,表现出华美、新颖、纹饰别致的特征,菩萨头冠也因此更具艺术性与象征性内涵。佛教中虽然对菩萨头冠无明确定义,但通常以“宝冠”、“天冠”称之象征着菩萨的智慧与庄严。笔者认为菩萨花蔓冠在北朝时期出现较多,延续时间较长,故论文选取北朝时期不同地域菩萨头冠中的花蔓冠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其造型特点,将北朝时期菩萨头冠中的花蔓冠进行分类研究,分别列出每一种花蔓冠出现的时间和地区分布,梳理了北朝时期各种花蔓冠类型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时期菩萨花蔓冠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对于花蔓冠中出现的装饰纹样进行总结并研究其特殊的佛教内涵。将北朝时期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菩萨造像按照地域及时间划分并分类,进而总结其分布范围及延续性。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朝菩萨头冠中花蔓冠研究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石窟,出版社


冠中的“巾”成条状且称之为束带巾。“巾”主要用于扎发结、包裹头足,其最主要的功能是敛发及装饰作用。通宽的带子将菩萨的头发扎束在一起且形成高耸的发髻,束如,在弥勒发冠的演化过程中,犍陀罗式弥勒菩萨的发式种。其中肉髻式发式源自弥勒菩萨是未来佛陀,进而用束发式。而束带式则是用束带将头发挽为发髻,称之为发髻还未成佛而通过发髻冠区别于佛陀。此外,束带类巾还包有冠缯型是指,菩萨头部用一种较宽的束带子将头发扎束束带稍宽且下垂的冠缯作为装饰,通常冠缯两端各有一同,菩萨头部后方都有与束带等宽的飘带(图 2.1)。[1]北括无冠缯类型,是指菩萨头仅用一根相对较细的束带扎束2)。此时菩萨发髻造型更加清晰可辨,通常有双层发髻 2.4)。

青州


图 2.3 北魏.青州 图 2.4 北魏晚期.青州(图 2.3-图 2.4 采自《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 头冠类概述古人对“冠”的解释:珠宝花叶,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1]可见中的“冠”的功能是装饰和彰显身份地位的作用,进而菩萨头冠造型繁多极强的装饰效果。1 筒形冠参考赵声良依据造型对菩萨头冠的分类之一的筒形头冠,顾名思义,菩萨个类似圆盘形状构成头冠筒形主体,圆盘上装饰有仰月、忍冬等装饰花纹圆盘之间有珠形及叶形装饰物相连。此外,依据圆盘之间装饰物类型又将为三珠形冠和三珠二叶形冠。三珠筒形头冠的正中圆盘依据装饰纹样可划式头冠、仰月式头冠以及基本式三种。其中,三珠化佛式筒形头冠的正中尊化佛,两侧圆盘中心装饰有宝珠,其四周围绕阴刻顺时针旋转弧线构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朝晚期邺城地区单体菩萨头冠类型分析[J]. 杨晓慧.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7(05)
[2]麦积山石窟北朝菩萨造像的宝冠[J]. 白秀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6(10)
[3]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邺城佛教史迹[J]. 何利群.  中原文物. 2016(02)
[4]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探索[J]. 何利群.  华夏考古. 2015(03)
[5]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的艺术特点[J]. 郭秋英,王丽雯.  雕塑. 2015(02)
[6]安岳石窟菩萨造像中的冠饰[J]. 袁恩培,扶紫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9)
[7]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J]. 何利群.  考古. 2014(05)
[8]大足石刻北山“转轮经藏窟”中的头冠装饰图形分析[J]. 杨乐,马健.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04)
[9]邺城佛寺的兴衰[J]. 朱岩石,何利群,沈丽华.  中国文化遗产. 2013(06)
[10]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20102011年的发掘[J]. 何利群,沈丽华,朱岩石,郭济桥.  考古. 2013(12)

硕士论文
[1]莫高窟艺术中菩萨宝冠的演变[D]. 郭芳.兰州大学 2013
[2]邺城地区东魏北齐时期石窟研究[D]. 张鹏林.郑州大学 2013
[3]山东地区北朝晚期菩萨造像研究[D]. 张雯.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49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49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3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