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耦合协调研究——以哈尼梯田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7 14:23
  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耦合是理解遗产地农户生计发展与遗产保护传承协调关系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云南省哈尼梯田的实证调查,采用耦合协调度、LOWESS拟合等方法,对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分化成5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及其结构存在差异,非农化发展农户的生计资本总量更高,以旅游为主导的农户资本结构相较于其他类型农户明显不同,在营建旅游经营条件过程中金融资本向物质资本大量转化。第二,不同生计模式对农地保护与利用造成差异化的负面影响,农户对农地利用现状、利用态度存在分异,本地化兼业活动、旅游从业对农地的负面影响弱于异地非农化,农户为最大化发挥劳动力价值兼顾传统农业生产。第三,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协调度排序为旅游参与型>旅游主导型>经营兼业型>务工主导型>务农主导型,非农发展形势下生计旅游化转型有利于弥合生计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但以旅游为主导的生计发展带来了农地利用的进一步分化,须警惕过度旅游化转型对遗产保护的影响。构建旅游对农业生产的反哺机制,提升农业生产附加收益,降低务农相对成本,保持农户有效兼业,仍是... 

【文章来源】:旅游科学. 2020,3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部分图文】: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耦合协调研究——以哈尼梯田为例


农户生计演变与农地利用的互动关系示意图

社区,样本,生计,农户


构建测度农户生计、农地利用的指标体系是开展耦合协调研究的重要前提。农户生计指标设置以英国国际发展署(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建立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指导。该是框架指出,农户具备的生计资本是生计研究的核心内容,决定了农户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是生计策略选择的基础,也是农户获得理想生计结果的必要条件(汤青,2015;张灿强等,2017;赵雪雁,2017)。国内外关于旅游地农户生计的研究多围绕生计资本展开,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人力、自然、物质、金融、社会5个维度开展农户生计资本测度,指标内容、赋值依据及指标来源如表1所示。多数指标及其赋值依据参考了现有研究成果,但自然资本维度中耕地质量、灌溉条件为自建指标。研究区的农地资源包括梯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多邻近山石,土地较为贫瘠,其农业生产利用价值远不及梯田。而梯田生产对于水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水资源是梯田生产的命脉,所以在哈尼梯田地区水资源和灌溉条件被农户视为重要的“资产”,因此本文增设了这两项指标。同时,研究组结合调研前期掌握的研究区现状对房屋类型、住房条件、储蓄与借贷、支持网络这4项指标的赋值依据进行了调整,以使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农地利用方面,相较于一般农村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阎建忠等(2010)和陈瑜琦等(2010)从用地资源调整(租出或租入)、劳动力投入、物资投入等方面分析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发现用地资源调整行为相对显性,农地投入行为相对隐性,但后者对于农地质量的提升及农业物种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层面,因土地利用直接关系着农业文化遗产的延续,学界与业界均重点关注弃耕撂荒、水梯田改旱等问题,如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1)、Geoffrey等(2014)开展的研究。结合乡村地理学、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农地保有、农地投入两方面测度农地利用现状,相应指标及其来源如表1所示。此外,遗产保护研究者还指出,农业文化保护的关键在于未来需要将农民留住并使其愿意继续维持传统农业生产(闵庆文等,2011),农民的态度和意愿对于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退耕等现存的意愿极可能落实于农户未来的生计决策之中,并影响着遗产动态保护。为进一步把握遗产地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趋向,本文自建了农户对农地的重视程度、对遗产保护政策的支持态度及对农地的种植意愿3项指标,以考察农地利用前景。为此,农地利用形成了农地利用现状、农地利用前景两大子系统,并分别与农户生计资本进行耦合协调评估。

生计,资本,农户


根据图2(a)的拟合曲线,随着生计资本指数的增大,务工主导型农户的农地利用现状指数波动幅度较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外出务工农户的生计发展水平越高,传统农业生产衰退越为严重。如图2(b)所示,农地利用前景指数虽由分类变量汇总所得,但与生计资本指数的拟合曲线亦在波动之中呈现下降特征,意味着随着务工主导型农户生计的发展与积累,其对农地的保护与利用将更为忽视,传统农业生产将面临更为严重的衰退。综合当前现状与未来前景,异地务工主导下的农户生计发展与农地利用总体呈失调趋势。旅游主导型农户的拟合曲线并未呈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而是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性特点。如图2(c)所示,曲线的波动主要源于农地利用现状指数高、低值的离散分布,即伴随着基于旅游从业农户的生计发展,其对农地的保护与利用行为出现明显的分化。如图2(d)所示,农地利用前景指数与生计资本指数的拟合曲线虽在后段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曲线的波动与指数的分化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这种拟合结果与调研过程中农户的信息反馈高度一致。多数农户的旅游经营收益不理想,旅游化转型后面临较大的生计压力,将农业生产及临时务工作为生计补充;也有农户发展成为村域知名的旅游接待户,并作为哈尼民俗文化的展示窗口对外推介,农户对梯田保护持有积极的态度与行为;还有农户因忙碌的旅游经营而无暇顾及农地保护,仅通过雇工勉强维持农业生产,有意将农地转出以释放遗产保护带来的生计转型制约。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务工主导型农户从留守务农转入异地非农、旅游主导型农户从异地非农转为旅游从业的生计演变特点,本文推导出研究区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如图3所示。留守务农农户的生计资本相对匮乏,但对农地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较佳。随着生计的发展,农户也开始兼顾短期务工以改善生计,现代农业生产物质资料的运用释放了一定的劳动力以兼顾务工的同时,也导致农地的保护与利用不如从前。当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务工主导型农户从留守务农步入异地非农,家庭生计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通过异地非农获得有效增进。但同时,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农地保护与利用的衰退。旅游发展驱动了异地非农从业者的本地化转移,劳动力回流为兼顾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农户对农地的保护与利用有所恢复,总体上好于异地非农的农户。与异地务工、旅游务工等生计活动相比,以旅游为主导的农户对家庭生计资本进行了重组,然而带来的生计改善效应却具有不确定性,农户对农地的利用也因生计发展而有所分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牧交错区农户生计分化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 王一超,郝海广,张惠远,翟瑞雪,张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2)
[2]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适应性研究——以张家界4个村为例[J]. 吴吉林,刘水良,周春山.  经济地理. 2017(12)
[3]地理学视角的可持续生计研究:现状、问题与领域[J]. 赵雪雁.  地理研究. 2017(10)
[4]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 陈佳,张丽琼,杨新军,李钢.  地理研究. 2017(09)
[5]社区居民生计模式变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研究——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J]. 王新歌,席建超,陈田.  旅游学刊. 2017(03)
[6]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哈尼梯田的生计影响探讨[J]. 张爱平,侯兵,马楠.  人文地理. 2017(01)
[7]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下农户生计状况分析[J]. 张灿强,闵庆文,张红榛,张永勋,田密,熊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1)
[8]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面临的困境及治理路径[J]. 黄绍文,黄涵琪.  学术探索. 2016(10)
[9]乡村旅游聚落农户生计模式演化研究——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案例实证[J]. 席建超,张楠.  旅游学刊. 2016(07)
[10]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J]. 王梅,角媛梅,华红莲,任敬,张贵玲,闫晓景.  旅游科学. 2016(03)



本文编号:3594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594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6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