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情绪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对行为意图的影响 ——以西安市三家博物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5-05-07 02:33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陕西作为丝路的起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致力创建“丝绸之路起点旅游”品牌,促进陕西省旅游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博物馆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特别是作为陕西省旅游名片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客流量大幅上涨。伴随着陕西博物馆旅游的快速发展,一系列诸如景点乱收费、拥挤等的问题也随着产生,极大地降低了游客的愉悦感,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市三家博物馆为研究样本,从情绪动机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情绪认知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检验,研究游客行为意图产生的情绪机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认知动机(满意度)与情绪动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在“目的地形象-行为意图”机制中的的中介效应强度,丰富和完善有关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图的研究,以期为旅游景区管理及游客情绪与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游客情绪、满意度与行为意图的概念与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同时依据以往研究编制旅游目的地形象、游客情绪调查问卷;然后,在秦始...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情绪
2.1.1 概念界定
2.1.2 情绪结构
2.1.3 情绪测量
2.2 旅游目的地形象
2.2.1 概念界定
2.2.2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
2.2.3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
2.3 游客满意度
2.3.1 概念界定
2.3.2 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
2.3.3 游客满意度测量
2.4 行为意图
2.4.1 概念界定
2.4.2 行为意图测量
第3章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3.1 测量工具
3.2 数据收集
3.3 研究假设
3.3.1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情绪
3.3.2 游客情绪与行为意图
3.3.3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满意度
3.3.4 游客满意度与行为意图
3.3.5 游客情绪与游客满意度
3.3.6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图
3.4 概念模型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量表质量分析与验证
4.2.1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4.2.2 游客情绪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4.2.3 游客总体满意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第5章 多元回归分析
5.1 基本情况统计
5.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2.1 旅游目的地形象形象与游客情绪、总体满意度及行为意图的作用检验
5.2.2 游客情绪与游客总体满意度、行为意图的作用检验
5.2.3 游客情绪和总体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创新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3465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情绪
2.1.1 概念界定
2.1.2 情绪结构
2.1.3 情绪测量
2.2 旅游目的地形象
2.2.1 概念界定
2.2.2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
2.2.3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
2.3 游客满意度
2.3.1 概念界定
2.3.2 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
2.3.3 游客满意度测量
2.4 行为意图
2.4.1 概念界定
2.4.2 行为意图测量
第3章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3.1 测量工具
3.2 数据收集
3.3 研究假设
3.3.1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情绪
3.3.2 游客情绪与行为意图
3.3.3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满意度
3.3.4 游客满意度与行为意图
3.3.5 游客情绪与游客满意度
3.3.6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行为意图
3.4 概念模型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量表质量分析与验证
4.2.1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4.2.2 游客情绪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4.2.3 游客总体满意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第5章 多元回归分析
5.1 基本情况统计
5.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2.1 旅游目的地形象形象与游客情绪、总体满意度及行为意图的作用检验
5.2.2 游客情绪与游客总体满意度、行为意图的作用检验
5.2.3 游客情绪和总体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创新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3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404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