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21:08

  本文关键词: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晋陕豫金三角 区域旅游 联合开发研究


【摘要】:区域旅游联合开发是旅游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现状,区域旅游规划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对策,进一步探析了晋陕豫金三角区域联合的一体化机制,深层次地打造出晋陕豫金三角"古中国"的区域旅游品牌,实现晋陕豫金三角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晋陕豫金三角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一体化发展的跨越式示范区。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晋陕豫金三角 区域旅游 联合开发研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L076)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晋陕豫金三角位于三省的交界处,由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组成,总面积约5.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20万人(图1)。晋陕豫金三角区域在其地理区位上北部受郑州、太原、石家庄、银川、兰州等重要省会城市的辐射,南部与西安、成都、重庆、长沙、武汉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要轶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宏;李悦铮;;发展型旅游非优区的开发研究——以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镇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2 刘宏燕;张培刚;;衢州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策略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3 张志宏;李悦铮;;海岛型旅游非优区的开发研究——以西沙群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3期

4 方世敏;曾志祥;;弱势红色旅游地开发策略探析——以彭德怀故里乌石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张培刚,曹荣林,牟红青,陈友军;衢州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策略研究——基于SWOT模型分析[J];河南科学;2005年05期

6 粟路军;夏军;;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述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马丽卿;就舟山东沙渔镇谈非优区位旅游资源的开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马丽卿;论舟山海洋旅游产业区位重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10 胡晓艳;师守祥;;旅游区位论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成英文;城市旅游化: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其演进规律[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庞笑笑;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秀清;张家界旅游罩形成机制及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琼怡;邯郸市峰峰矿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马星;灾后青川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4 邵中兴;运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胡晓艳;城市旅游特色街区位选择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6 王泽夫;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劲松;景德镇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8 王亚力;南方长城与凤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薇薇;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马丽芳;川西自然生态旅游区的营销策略和形象定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年03期

3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琴;;女性身体的四个重要“三角区域”[J];科普天地(资讯版);2010年11期

2 孙毅彪;;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05期

3 ;关于征集首届长三角区域商业改革发展高峰论坛论文的通知[J];商业时代;2008年21期

4 吴弼人;;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网工作会议在皖召开[J];华东科技;2009年05期

5 王遐;;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发展[J];杭州(我们);2010年04期

6 郁鸿胜;;“十二五”期间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7 姜宇华;杜建国;李守伟;;长三角区域知识溢出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7期

8 何骏;;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9 蒋定福;岳焱;;长三角区域社会化信息协同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07期

10 吕文丽;;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的形势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海;刘天明;;银鄂榆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2 陆琳;王纪龙;阮舟一龙;;贵州物流业发展对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影响研究[A];加强公共政策协调,促进泛珠合作发展——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社科专家论坛(第十届)论文汇编[C];2012年

3 龚晶晶;李绅豪;;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调控[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4 李绅豪;龚晶晶;包存宽;蒋大和;;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5 纪晓岚;;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战略定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6 王志华;陈建华;翁一飞;周洁;董国宁;欧坚;邓伟;周冠鑫;景柏春;;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7(2009~2010)[C];2011年

7 徐争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实践经验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启示[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潘丽珍;庞森;;珠三角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7(2009~2010)[C];2011年

9 易凌;林建原;;如何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基于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差异冲突的调查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易凌;刘思慧;宁丽娟;欧贞均;;长三角区域法规政策差异冲突的调查与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廉丹;台湾银行业布局大陆突破长三角区域[N];经济日报;2013年

2 记者 缪毅容;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N];解放日报;2013年

3 吴越人;浙江企业驶入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快速通道[N];国际商报;2006年

4 通讯员 吴越人 记者 吴幼祥;长三角区域通关实施两月[N];杭州日报;2006年

5 驻穗记者 姚嘉莉 通讯员 粤统;珠三角区域内差距缩小[N];深圳商报;2013年

6 CUBN记者 邓昕睿;长三角区域立法协作“围剿”雾霾[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兰馨;珠三角区域展馆拆建或为逐利[N];中国贸易报;2014年

8 王慧敏;创新长三角区域 旅游发展理念(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记者 陆敏;沪杭推进长三角区域大通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叶超;推进长三角区域大通关[N];商务时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乔;基于行政协调的长三角区域雾霾治理[D];苏州大学;2015年

2 姚洁;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柳;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熊德;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袁迥;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理论分析和改革构想[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张素娟;黄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聂春林;中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梁继维;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机制探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9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帅;基于复杂网络的中三角区域至上海集装箱运输路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72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972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6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