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社会圈子、面子意识对自我—品牌联结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8-07-28 15:24
【摘要】:在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其他基本功能之外,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品牌,并期望通过对品牌形象与自身形象一致或相似的品牌的消费,来构建、强化和传递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品牌联结,以满足其表达自我,寻求群体归属和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本文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讨论了品牌形象与成员群体形象一致性与自我—品牌联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圈子和面子意识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品牌形象与成员群体形象一致与否对消费者与品牌间建立的自我—品牌联结水平的高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形象一致时消费者形成的自我—品牌联结,明显高于形象相悖时其形成的自我—品牌联结;消费者所处的社会圈子类型对二者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与处于关系亲密的社会圈子的消费者相比,处于关系疏远的社会圈子的消费者,一致性对其自我—品牌联结水平高低的影响更显著;消费者面子意识的程度对二者的关系也有显著调节作用,对于面子意识分别为较高、中等和较低的三类消费者,一致性对其自我—品牌联结水平高低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Abstract]:In addition to the use value and other basic functions of the product, consumer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 brand, and expect to construct, strengthen and transfer the self-concept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of the brand imag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r similar to their own image. To form self-brand connection to meet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of expressing themselves, seeking group ownership and soci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ty of the brand image and the image of the member group and the self-brand connection,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social circle and the sense of face in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ntity of brand image and group imag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evel of self-brand connection established between consumer and brand, and the self-brand connection formed by consumers when the image is consistent. I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self-brand connection formed when the image is contrary, and the type of social circle in which the consumer is located has a significant regul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mpared with the consumer in the close social circle. Consumers in distant social circles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self-brand connection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consumers' face awareness also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ith a higher sense of face, respectivel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self-brand connection between middle and low consumer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圈子与自我—品牌联结的关系:基于差序格局视角的研究”(12YJC630269) 广东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广东服务业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2014A030311022) 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企业的影响及其促导机制研究”(2013B070206034)
【分类号】:C91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袁少锋;高英;郑玉香;;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理论关系模型及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09年05期

2 李东进;吴波;武瑞娟;;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模型——对Fishbein合理行为模型的修正[J];管理世界;2009年01期

3 王长征;崔楠;;个性消费,还是地位消费——中国人的“面子”如何影响象征型的消费者—品牌关系[J];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4 施卓敏;范丽洁;叶锦锋;;中国人的脸面观及其对消费者解读奢侈品广告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01期

5 陈俊杰,陈震;“差序格局”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1期

6 姜凌;王成璋;姜楠;;奢侈与大众:参照群体影响下的自我-品牌联系[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9期

7 杜伟强;于春玲;赵平;;参照群体类型与自我-品牌联系[J];心理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林霞;;多维差序格局之中的乡村家庭教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苟天来;左停;;农村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吴波;;基于合理行为理论的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陈羽;法律职业共同体建构的反思[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宋国庆;沈丽巍;赖天能;;我国农村人际关系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张恺悌;孙陆军;牟新渝;王海涛;李明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年02期

8 付金柱;;族亲与姻亲的变奏:北方农村主要社会关系类型研究——对大庆市三个村庄社区的田野调查[J];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王宁;;炫耀性消费:竞争策略还是规范遵从[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金f希;;韩中比较——由价值观、产品类型以及广告创意战略所引起的广告效果差异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海波;王新新;;品牌社群体验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作用的经验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2 许涛;;广州地区非洲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亚翔;高素英;;消费者的品牌评价因子结构研究——基于对京津冀消费者的调查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刘涛;贾玉巧;赵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及政策设计[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席酉民;张晓军;;双重理性领导:中国二元制度环境中的独特领导类型[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6 关俊;郑想门;黄万斌;;原点与归宿: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的思辨——5年来S市法院行政案件异地管辖的反思[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下册)[C];2013年

7 许杨;;基于地缘性农业产业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以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子石村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8 杨晓丹;周庆华;;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宜兰经验解读及借鉴[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9 张飞;侯丽;;华北乡村地区城镇化途径特征、趋势及影响判断——基于山东张村的田野调查[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10 张洋;;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叙事效果研究[A];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第五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时;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关系对顾客参与中的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立阳;基于态度理论的企业特征、企业声誉与企业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青熹;变革型领导、社会资本与协同创新组织学习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6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林霞;豫南X地非登记教会与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袁少锋;地位与炫耀性消费倾向:自尊的中介效应[D];辽宁大学;2011年

9 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邹芳;道德营销与关系营销[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冰;品牌声誉对消费者感知面子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乐乐;手机游戏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洋;面子文化视角下时尚消费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葛晶;品牌体验、品牌至爱与品牌忠诚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研;参照群体与社会认同对消费者品牌转换意向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6 高宇乾;动漫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伍检古;参照群体对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影响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夏兰兰;都市近郊村落的终结与延续[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恒洋;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意向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卿云;媒体语境对消费者品牌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宝贡敏;赵卓嘉;;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关系”与组织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袁少锋;高英;郑玉香;;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理论关系模型及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09年05期

3 卢晓;;中国高端零售的现状分析和中国奢侈品牌的发展战略[J];中国零售研究;2009年01期

4 姜岩;韩秋月;;营销情境中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顾伟列;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张梦霞;;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中西价值观动因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05年08期

7 王长征;;自我、象征消费与品牌的象征定位——构建品牌与消费者自我的联系[J];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8 卢丽;范秀成;郑玉香;梁文宾;;炫耀性消费的营销理论[J];经济管理;2006年15期

9 曹子夏;;中国人的“面子”与奢侈品消费[J];经营与管理;2006年08期

10 郑欣淼;鲁迅论面子文化[J];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伟光;;大众传媒视野下大学生群体形象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2 邓曙岗;抓自身建设树群体形象——临湘市人事局开展行风评议活动[J];人事与人才;1996年11期

3 骆婧;浅论“群体形象”在话剧《思凡》中的运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徐惠湘;;我的管理观(九)[J];早期教育;1999年10期

5 周玲帆;图书馆工作氛围与馆员群体形象之关系[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6 贺国财;;生死不离情——《生死不离》教学例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8期

7 ;流年[J];广东第二课堂(中学生阅读);2012年03期

8 冯文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准则[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杨通黎;;浅议如何展现大学生风采[J];科技视界;2013年10期

10 喻立森;论教师的威信[J];教育评论;199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红伟 秦秀珍;多层面党员典型构筑群体形象[N];淄博日报;2010年

2 记者 白勇 周顺华;重庆着力塑造新渝商形象[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胡阳;衡东人大注重提升代表群体形象[N];衡阳日报;2006年

4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周毅;锤炼优秀精神特质 塑造奋进群体形象[N];淮安日报;2013年

5 孙仲;富翁的群体形象[N];经理日报;2007年

6 陈媛媛;新豫商:群体形象提升的经济学分析[N];经济视点报;2006年

7 曾庆昆;发挥“党员示范”的辐射作用[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8 彭锦琼;民营企业家展示良好社会群体形象[N];中国企业报;2004年

9 中共屯留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金所军;使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步入科学化轨道[N];山西日报;2011年

10 尹卫国;话说共产党的“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佳;香港报纸中内地群体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慧;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媒体上的形象再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侯敏;都市传媒视阈中的市民形象再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50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2150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4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