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育路径

发布时间:2018-11-12 18:41
【摘要】: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的附加吸引力,塑造区域品牌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区域品牌识别,区域品牌的形成不仅需依托于产业基础的雄厚程度和行业核心竞争优势,更有赖于该地区集中在某一产业内的名优产品的品牌数量,即区域品牌的形成要求某一特定产业或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的行政或经济区域,以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明显的竞争集合体。地理品牌可以发育成为区域品牌,但却并非所有的地理品牌都是区域品牌的基核,要将地理品牌转换成区域品牌需要实施产业化战略,即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实质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区域品牌的培育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也决定着未来若干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和后劲。所以,区域经济发展应从设计合理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着力,促成区域品牌战略的实现。
[Abstract]:Regional brand is the additional attraction of a region. The core problem of shaping regional brand is to build regional brand identificatio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brand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strong degree of industry foundation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industry. It also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famous and excellent products concentrated in a certain industry, that is, the formation of a regional brand requires a particular industry or a large number of clusters in a particular administrative or economic region, in order to form a stable, sustainable, An obvious collection of competition. Geographical brand can develop into regional brand, but not all geographical brand is the core of regional brand. To transform geographical brand into regional brand,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that is, to cultivate industrial cluster. The essence of regional brand is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regional brand not only reflects the government's thinking and direc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determines the momentum and stamina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refor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industrial cluster cultivation path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brand strateg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20100181120031)
【分类号】:F2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熊明华;地域品牌的形象建设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江明华,曹鸿星;品牌形象模型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敏,李彬彬;广告效果心理评价的实证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许基南;原产地形象、企业品牌与营销策略[J];当代财经;2004年04期

3 江振娜;我国区域(城市)品牌研究综述[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夏雷;;以区域品牌为重点 推进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J];湖南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5 方中友;;南京市品牌农业建设现状、发展战略与目标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6 瞿艳平,郑少锋;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J];农场经济管理;2005年02期

7 杨和财;陶永胜;;我国农产品原产地保护组织模式与农业产业化研究[J];农村经济;2007年09期

8 瞿艳平,徐建文;区域品牌建设与农产品竞争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年04期

9 瞿艳平,郑少锋,秦宏;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 提高品牌竞争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3期

10 曹垣;;创建区域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牛永革;李蔚;;地理品牌共享模式研究:模型与实证[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霞;顾客满意对价格容忍度的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李德立;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朱立;品牌文化战略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

4 何孝德;轿车品牌形象的因素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牛永革;地理品牌特征及其形象的关联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杨晓东;服务业顾客体验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许亚磊;消费者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宣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军;产业群形成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江智松;企业区域集聚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3 冯云;消费者价值分布图解法及其在家居市场品牌定位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04年

4 卢政营;品牌延伸的溢出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5 吴讯;企业品牌形象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蓉梅;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葛庆;杭州市区康佳与诺基亚手机品牌形象比较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8 谢希钢;推进湖南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9 鱼晗;制药业品牌战略及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张凯;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蒋荷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技术和制度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杨龙志;地域形象品牌的性质及其树立对策[J];商业研究;2001年03期

3 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4 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3年03期

5 干经天,李莉莎;论区域品牌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05期

6 奚国泉,李岳云;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09期

7 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平;杨强;;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11期

2 丁立群;李永周;;知识流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11期

3 曾刚;;2010年“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J];经济地理;2010年08期

4 巢来春,余玉龙;构建民营企业创新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3年11期

5 熊光慈;;基于创新机制视角的河南产业集群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周琴;;产业集群促进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作用机理[J];商场现代化;2006年21期

7 魏秀兰;;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8 黄志启;张光辉;;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一个研究述评[J];未来与发展;2009年05期

9 刘雪蓉;梅强;;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4期

10 田银华;唐利如;;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结构和机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3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4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聂鸣;;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与中小企业政策[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8 王关义;刘寿先;;第十七章 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新视角:社会资本治理[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9 刘容志;胡蓓;;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及民营企业家创业力提升机制研究——基于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胡登峰;;伦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对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的借鉴[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伟;产业集聚 大气魄挺起区域创新“脊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2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3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4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牛海 见习记者 刘涛;我省产业集群正奋力崛起[N];安徽经济报;2007年

6 黄磊;广东产业集群升级路线图初显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7 廖文根;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N];人民日报;2007年

8 姜;安徽形成176个产业集[N];消费日报;2007年

9 时报记者 杜薇;泉州大规模产业集群产生原因[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10 徐亚平;湖南岳阳九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6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鲁开垠;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赵剑冬;基于Agent的产业集群企业竞争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2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4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5 盛春梅;桐乡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冬华;欠发达地区政府公共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小梅;基于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大伟;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云峰;中国省级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27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2327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