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
【图文】:
5.2.1 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构面的效度分析图 5.1 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从图5.1的CFA 分析的结果来看,箭头中的数值为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量,因子负荷量最低的为合作生产层面的题项 CP3,但也在 0.6-0.7 的可接受范围内,符合测量模型的标准;题项上的数据为多元相关系数平方(SMC),模型图中的 SMC最小值为 0.36,达到了对 SMC 水平值的要求,卡方自由度为 1.309,在 3 以内;GFI和AGFI都在0.8以上的可接受水平
图 5.2 心理感知构面效度分析结果图 5.2 中为心理感知层面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量和模型适配度,,图中所有的因荷量都在 0.7 以上,卡方自由度在 3 以内,GFI 和 AGFI 都在 0.8 以上的可接平;RMSEA 小于 0.08,模型适配度良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74;F2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永生;;品牌关系管理:品牌管理的未来趋势[J];经济管理;2001年22期
2 ;打破传统的品牌关系管理[J];信息产业报道;2002年06期
3 富立友,张镇洁;塑造经营中的品牌关系[J];商业研究;2003年16期
4 陈鼎藩,张吉军;品牌关系:塑造强势品牌的新范式[J];经济与管理;2004年02期
5 周志民;品牌关系三维结构的实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周运锦,潘建华;品牌关系生命周期论[J];商场现代化;2005年25期
7 周志民;品牌关系评估的研究范畴、视角探讨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01期
8 祁顺生;廖鹏涛;;企业品牌关系理论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05期
9 何佳讯;;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晋雪梅;许广永;徐松;;顾客视角下的品牌关系管理研究的背景及现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长宝;石占伟;;消费特权对品牌关系的影响机制:一个基于嫉妒、后悔与不公平的理论框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钟帅;唐小飞;;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品牌资产研究:概念化模型构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黄静;熊巍;;品牌关系断裂理论回顾与展望[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本成;;论品牌管理创新——品牌关系管理[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毕振力;;品牌关系作用机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差异——基于移动通信消费领域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黄静;雷柳桢;;品牌关系倾向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志民;;品牌关系指数模型研究:一个量表开发的视角[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谢毅;彭泗清;;消费者-品牌关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伟文;刘新;;品牌知识和品牌关系对消费者当前和未来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贺爱忠;李钰;;论品牌关系生命周期中消费者品牌信任与心理契约的建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马永生;品牌关系管理:品牌管理的未来趋势[N];中国信息报;2002年
2 广 言;内地香港消费者选择品牌取向有异[N];经济日报;2002年
本文编号:2657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265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