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形成原因
本文关键词: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形成原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第二次经济普查制造业法人单位分镇街的就业人员为基础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方法对2008年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州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海珠区、荔湾区和萝岗区等近郊,CBD的制造业已经衰退。2)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从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增,递增距离CBD不远,东部和南部呈现非常强的郊区化现象,尤其是东部已经成为广州的制造业中心。3)核心圈层的制造业密度仍为最高,4圈层的制造业密度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外圈;广州制造业分布集中程度高,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近郊,其次为远郊,中心城区最低。4)广州制造业空间结构由夏港制造业中心、南石头制造业次中心和东环制造业次中心组成。影响制造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中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广州市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广州制造业园区建设和制造业集聚效应四大因素。制造业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强,是新华和夏港就业次中心形成的主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城市郊区化,是广州副中心和新城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作者单位】: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分布 广州
【基金】: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 2014年)——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
【分类号】:F427
【正文快照】: 制造业一直是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也是城市郊区化的主要推动力,制造业空间布局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主题。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关于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中期之前的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基本上属于描述性分析,研究内容着重于城市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及布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晓晨,石晓宇;深圳“三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2 冯健;杭州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3 贺灿飞;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4 孙磊;张晓平;;北京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及重心变动分解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5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2年05期
6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北京市外资制造企业的区位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7 吕卫国;陈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8 刘涛;曹广忠;;北京市制造业分布的圈层结构演变——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0年04期
9 吕萍;徐跃红;沈佳庆;;工业用地空间集散特征及其内在动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5期
10 蒋丽;;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华;;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四大阶段性差异动力[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6期
2 吕卫国;;转型期南京市制造业郊区化及区位选择[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3 林坚;刘相汝;徐欢欢;刘云中;刘诗毅;;不平衡增长中寻求和谐发展——论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思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4 王丽;曹有挥;袁丰;;中国FDI区位选择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5 林善浪;张惠萍;;通达性、区位选择与信息服务业集聚——以上海为例[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6 陈鹏;;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汕头市为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7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8 肖亦卓;;1996年以来北京就业空间结构与变动[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9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10 冯健;杭州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康;杨永春;;基于企业视角的兰州市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卢有朋;;基于职住平衡的低碳城市组团空间结构模式与政策引导[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苑;孙慧;李小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新疆能源产业战略选择[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于涛方;;环渤海湾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盛鸣;;转型期我国大城市工业空间演进及其影响要素刍议——以石家庄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杰;杨永春;;转型期成都城市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潘勇;陈晓键;;基于主城区工业空间转移的西安都市圈产业新格局构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黄洁;吝涛;张国钦;李新虎;;耦合异速增长与区位商分析的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9 张彦涛;杨庆媛;杜慧敏;;重庆市主城区工业布局变迁及其动力机制[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10 叶果;李欣;;上海建筑设计创意产业空间演变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占贞;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汪彩君;过度集聚、要素拥挤与产业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伟伟;北京市银行业空间布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明丽;我国土地使用价格改革对城市工业郊区化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胡枭峰;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区域知识流动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海华;广州郊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杨宏玲;中国大陆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区位选择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霞;上海LED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施宝宏;上海市信息服务企业集群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佳伟;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趋同效应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吴珊;工业化后期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春;;论制造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年03期
3 赵群毅;;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变动的特征与模式——基于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4期
4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5 李普峰;李同升;;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6 秦波;王新峰;;探索识别中心的新方法——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7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8 孟晓晨,石晓宇;深圳“三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9 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10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岩;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生;;上海制造业任重道远[J];上海国资;2003年02期
2 王章豹,吴庆庆;抓住战略机遇期 做大做强我国的制造业[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8期
3 董彦;先进制造业的标准化战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任净;车贵堂;;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06期
6 蔡秀玲;对香港经济转型中制造业发展路向的探讨[J];亚太经济;1996年06期
7 莫复溥;与内地合作互补 凭高科技增添后劲——论香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J];探求;1996年03期
8 ;香港的珠宝制造业[J];中国黄金经济;1996年03期
9 吴欣;香港是制造业的理想基地[J];机电一体化;1997年03期
10 刘战强,艾兴;香港制造业简介[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健明;;郑州在实施制造业中心战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5年
2 谭锦荣;;江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产业布局[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邵颖红;;制造业发展模式比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宋宏;;合肥制造业发展配套“中场经济”对策与措施[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运源;;粤港制造业的合作与发展研究[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7 谭锦荣;陈海权;;江门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产业布局[A];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C];2013年
8 周虹;蔡海珠;;培育发展极,推动吉林省建成制造业中心[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9 李春植;侯志刚;;开拓创新 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华;中国制造业:何时真正成为“世界工厂”[N];中国审计报;2011年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长安;要防止我国制造业出现“未强先衰”[N];上海证券报;2012年
3 郑州市社科联课题组;郑州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N];郑州日报;2005年
4 庄光平;做精做强 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N];经济日报;2007年
5 许晓东;南京要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N];江苏经济报;2006年
6 记者 师擎;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N];南京日报;2006年
7 张颖洁;制造业实现二次创业关键在于信息化[N];通信信息报;2007年
8 记者 李健武 通讯员 黄宜秋;石排推进“两大中心”建设[N];东莞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吴佳祺;山东离制造业中心还有多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10 李道佳 孟华 张泽伟;我国正成为亚太制造业中心[N];中国商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智华;南昌承接周边发达地区汽车制造业转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高婧;中国汽车制造业集聚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曹瑛杰;构建黄岩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4 郭杰;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制造业企业迁移特征、模式及动力机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展开;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侯方安;山东省机械制造业企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宋道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陈红梅;论中国的世界工厂之路[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王彩芬;台州民营制造业跨国经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形成原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3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