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17:13

  本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低碳发展、绿色转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主题。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因其高能耗、高污染等特点不得不面临转型的压力。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合体,一方面采用非常规能源,能源利用效率高,对环境危害小;另一方面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现状、政策、路径等方面,从经济地理视角出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活动的空间现象、空间规律探究不足。因此,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通过网络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异同、不同区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之间的异同及其影响因子等问题进行研究,从根本上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特殊性。这不仅是对创新网络理论的检验与补充,而且对指导不同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笔者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创新网络国内外研究进行评述,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现有研究局限于现状、政策等方面,产业创新网络研究较少涉及。其次,建立以开放式创新、创新网络为主体的理论基础,为全文奠定分析框架。然后,对新能汽车产业相关概念以及其特征进行界定分析,并从产业政策、技术发展、市场状况探究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类型日益丰富,但各国技术路径存在差异。新能源汽车在驱动方面有别于传统汽车,而和传统汽车产业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特殊性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创新网络构成、结构、特征等方面对二者间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主体要比传统汽车产业更为多样化,包括整车企业、电动和传统零部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用户等主要参与者以及政府、传统原材料供应商、稀土等原材料供应商、中介服务机构、专业设计公司、充电基础设施、销售商等次要参与者。网络结构方面,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网络是以传统汽车制造商主导的“金字塔式”;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则打破这一明显的权力等级,主体间形成无明显强弱之分的平等关系,网络结构趋于“平行式”。网络特征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空间上有所重合,仍旧集中分布于汽车生产大国。此外,重点介绍了战略联盟、合作研发、非正式联系等网络类型,并结合德国Street Scooter和美国Tesla创新网络的分析,更为具体地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变化。最后,基于产业联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进行刻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能源公司、电力公司、技术服务和中介组织、终端用户等共同构成了联盟网络。由于各创新主体所处产业链环节的不同,联盟网络可分为纵向模式和横向模式。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呈现出东南部网络密集、创新主体多元化、网络结构平行化、多数联盟相关联、开放式创新等特点。此外,通过对国内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网络的分析,发现其在产品市场定位、网络关系、创新模式、网络运行等方面,与德国Street Scooter、美国Tesla存在明显不同。这也说明不同区域(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存在差异。比亚迪主要开发适用于普通大众的中低端车系,Tesla创新产品则是针对小众人群的豪华高端车系,而Street Scooter则为城市居民量身定制符合日常出行需求的短程低廉车型。在创新网络方面,比亚迪将内部研发体系与外部网络关系建设相结合,Tesla亦是积极与组织外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金融机构、IT企业、消费者等建立灵活多样的网络关系,而Street Scooter则形成更为稳定、联系紧密的供应商为主体的网络联盟。同时,比亚迪和Tesla通过知识流入和流出来推进网络运行,具体以投资、联合研发等方式开展,其中后者更为开放。而Street Scooter则以“领导工程小组”协同完成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 创新网络 网络特征 联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47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意义16-17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7-22
  • 1.2.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研究17-19
  • 1.2.2 关于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19-22
  • 1.2.3 文献评述22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22-24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3
  • 1.3.2 研究方法23-24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24-27
  • 1.4.1 研究内容24-25
  • 1.4.2 研究框架25-27
  • 2 相关理论基础27-34
  • 2.1 开放式创新范式27-29
  • 2.1.1 开放式创新内涵27-28
  • 2.1.2 开放式创新运行机制28-29
  • 2.2 创新网络理论29-34
  • 2.2.1 创新网络内涵30-31
  • 2.2.2 创新网络架构与分类31-32
  • 2.2.3 创新网络特征32-34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34-45
  •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念与特征34-39
  •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念34-35
  • 3.1.2 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征分析35-39
  • 3.2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态势39-45
  • 3.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39-41
  • 3.2.2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41-42
  • 3.2.3 新能源汽车市场状况42-45
  • 4 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网络比较研究45-62
  • 4.1 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网络45-48
  • 4.1.1 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网络构成45
  • 4.1.2 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特征45-48
  • 4.2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48-55
  • 4.2.1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构成48-50
  • 4.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类型50-53
  • 4.2.3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特征53-55
  • 4.3 案例研究55-60
  • 4.3.1 德国Street Scooter创新网络55-57
  • 4.3.2 美国Tesla创新网络57-60
  • 4.4 本章小结60-62
  • 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分析62-81
  • 5.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62-69
  • 5.1.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62-64
  • 5.1.2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情况64-67
  • 5.1.3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状况67-69
  • 5.2 基于产业联盟的创新网络分析69-75
  • 5.2.1 产业联盟网络形成69-71
  • 5.2.2 产业联盟网络构成与模式71-72
  • 5.2.3 产业联盟网络特征分析72-75
  • 5.3 比亚迪案例研究75-80
  • 5.3.1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创新网络分析75-77
  • 5.3.2 与美、德新能源汽车创新网络对比分析77-80
  • 5.4 本章小结80-81
  • 6 结论与展望81-84
  • 6.1 主要结论81-82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2-84
  • 附录84-8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9-90
  • 参考文献90-97
  • 后记97-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程;张晶;;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机会赶超世界[J];新财经;2008年12期

2 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3 庾晋;;新能源汽车[J];交通与运输;2008年02期

4 晓宇;;新能源汽车展现广阔前景[J];技术与市场;2008年07期

5 本刊编辑部;王胜举;仝玉娟;姜陆洋;;新能源汽车亮剑世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09期

6 简菊芳;;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则为枳?[J];中国报道;2009年06期

7 沙亦强;;开启新能源时代[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16期

8 吴勇;;发展新能源汽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探讨[J];汽车维修;2009年07期

9 ;新能源技术公司开发出世界最微小太阳能电池可涂覆玻璃窗[J];阳光能源;2009年04期

10 殷醒民;;新能源汽车战“标准”[J];经理人;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帅;曲孟申;;新能源——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胡成春;;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简况[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3 崔木花;;新能源产业化的路径探讨[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萍;;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5 杜德利;;整合运营与系统集成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6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明道;蔡国印;陈卓;陈果;;南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实践与探索[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9 任振球;;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战略问题——从源头上开发无污染新能源产业化的紧迫性[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艾黎明;;新能源技术在专用汽车底盘上的应用情况[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窦新颖;新能源汽车入门要过知识产权关[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2 黄少华;新能源汽车:生机与危机同在[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刘纯银;新能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宦璐;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式“悖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陈伟栋;中国版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N];解放日报;2007年

6 杜悦英;2008:自主“新能源”汽车破冰元年[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宁彬;加快发展新能源要注意规避风险[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祁晓玲;新能源汽车:仍在寻找最佳过渡方案[N];中国工业报;2008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夏露;新能源展:市场的黄金时期来临[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钟商;新能源汽车缘何一再引发争议[N];中国改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薇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邢万里;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曹钦;天津市新能源发展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琳;新能源风电发展预测与评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重犁;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及经济贡献对比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2 崔立为;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综合竞争力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李红起;能源安全视角下中韩新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刘琼;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财税补贴效应分析[D];安徽大学;2013年

5 王玉;中日新能源合作发展与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6 申瑞鹏;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新宇;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朱燕婷;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分析与评估体系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1年

9 陈钢;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府补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杨天洁;南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33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e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