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审计管理论文 >

审计分析性程序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4 08:03

  本文关键词: 分析性程序绩效 影响因素 思维模式 心理物理学 出处:《福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激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进而使得社会对注 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爆发针对审计师的诉讼。然而,一方面是企业 规模不断扩大,为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师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 会计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审计收费不断降低。为走出窘境,提高审计工作的 效率与效果,分析性程序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被日益推广。 国外分析性程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综合西方学者分析性 程序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影响分析性程序绩效的有关因 素,并进一步从心理认知的动态角度剖析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分析性程序绩效 的、以及如何提高分析性程序的绩效。本文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1.在第二章,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性程序绩效的概念与评价标准。西方有关研 究文献通常只笼统地将分析性程序执行的好坏定义为效果的高低,笔者认为,分 析性程序绩效是效果性和效率性的微妙平衡,二者不可偏废,否则要么造成审计 资源的浪费,要么加大审计风险,从而有违分析性程序技术产生的初衷。 2.本文第三、四章具体分析阐述了影响分析性程序绩效的环境因素、任务因 素、主体因素,并探讨如何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分析性程序绩效。 3.环境因素、任务因素、主体因素只是影响分析性程序绩效的外在直接因素 和影响心理认知过程的内在静态因素。执行分析性程序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根 本上取决于审计师形成的思维模式是否正确。思维模式是个体心理认知过程的产 物,包含了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本文第五章重点论述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对提高分析性程序绩效的重要性,并探讨思维模式发生偏误的成因与对策。 4.分析性程序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模式只是心理认知过 程的产物,因此,为找寻正确的思维模式,必须探讨执行分析性程序中审计师的 心理认知机制。本文最后一章引入心理物理学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后作为分析 框架对执行分析性程序中审计师的心理认知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并试图推导出一 些可供经验检验的结论。
[Abstract]:Since 1970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has intensified 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t increase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causes the enterprise to face the huge operating risk. Accountants are demanding higher levels of litigation against auditors. On the one hand, however, firms. In order to avoid the audit risk, the auditor has to invest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audit risk.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accounting firms leads to the constant decrease of audit fees.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analytical procedures as a technical method has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ize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abroad. On the basis of procedur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a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nd further analyze how the above factors affect the analytical process performance from the dynamic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1.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analytical procedural performance. The literature generally defines the performanc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as the level of effectiveness in general terms. The analysis of procedural performance is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which can not be biased, otherwise, it will lead to audit. Waste of resources, or increase audit risk,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nalytical process technology. 2.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of this paper giv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nalytical process, and the task fac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 from these aspects. 3. Environmental factors, task factors, and subject factors are only external and direc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internal sta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process. Whether or not an analytical program can achieve a predetermined goal, root. This depends on whether the mode of thinking formed by auditors is correct. The mode of thinking is the production of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This paper, in chapter 5th,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a correct "mode of thinking"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 and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ias of thinking mode are discussed. 4. The execu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 is a complex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is just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find the correct mode of thinking,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auditor's.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psychophysics and makes some amendments to it as an analysis. The framework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auditor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mechanism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tries to deduce a. Some conclusions that can be tested empirically.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金定;;分析性程序在期间费用审计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会计;2011年19期

2 廖义刚;;审计师主体因素与分析性程序绩效[J];财会月刊;2008年22期

3 徐星德;分析性程序在小规模企业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04期

4 刁春玲;;分析性程序的个人见解[J];现代商业;2011年03期

5 刘冀予;运用分析性程序审计存货舞弊之我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廖义刚;;信息视角下的分析性程序[J];财会月刊;2008年24期

7 赵红英;;分析性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10年07期

8 张厚煌;;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09期

9 何金;豪门决策探知(中)[J];经济论坛;1995年22期

10 张嵩,黄立平;组织学习的模式述评[J];山东经济;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进田;;论价值哲学研究方法论模式的转变(提纲)——从“主体—客体”关系模式到“经验—超验”关系模式[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云放;;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与交融——科技时代中医教学法探索[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燕芳;;中西思维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程国清;;浅谈高考试题中科学方法考查[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5 陈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论思维模式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祝酒词的译文与原文对比为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国钧;宣恩情;;浅谈思维模式与船舶驾驶安全的关系[A];安全理论与实践[C];2006年

8 陆钟武;;我国企业的绿色化问题[A];2007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清新;;超越“二元对立”——关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方法论的一种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配富;;中西医不同特色与中医继承创新[A];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暨第二届金陵名医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启宇;中外经理人思维模式的差异与兼容[N];光明日报;2005年

2 汤一介;寻求建设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陶清邋安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还原戴震[N];光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亦冬 整理;改造我们的思维模式[N];工人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晁征;建设性批判是民族精神健康的表现[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王建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科研工作几种思维模式的体会[N];中国水利报;2011年

7 青岛作家协会 柳士同;文化、制度与思维模式[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雍忠玮;转变Linux的思维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陈晓星;企业赈灾募捐思维模式需创新[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何颖;在反贪战线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N];铁岭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诚挚;中医学的思维模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李安;刑事裁判思维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易顶强;权力重置的文化内涵[D];武汉大学;2007年

6 王桂山;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7 范雪飞;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继受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吕炜;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产业盈利性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李建国;《周易》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义刚;审计分析性程序绩效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2 郭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年

3 麦强盛;项目风险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4 于巧峰;中英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的转换[D];东华大学;2006年

5 牛小莉;西方心理学科学化道路之文化探源[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瑛;互文性研究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福珊;母语思维对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漆晓玲;中国特色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途径[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吕璀璀;思维模式对中美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莉芳;游移的“文学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10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1510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