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夜市空间研究 ——以林湾夜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5-06-09 22:27
夜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市井生活缩影,随着时间的迁移一直存在城市的角落中。作为传统商业一直延续到现代,它体现着城市原初商业形态及空间。从古至今,一直富有生活气息,源源不断。然而在现在城市建设过程,标准化一体化已经成为高效建设城市的代言词。在新建设的城市空间中,一味追求干净、整洁,以汽车的尺度进行设计规划,丧失了城市街道应该具备的活力、生活市井气息。反而,散落在城市边缘地区老旧社区周边看似难易管理、城市“脏乱差”的代名词的夜市却显得人气十足、热闹非凡。研究夜市空间的活力根源活力、生成逻辑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便成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夜市作为一种有实效性的商业空间,普遍生长于人气浓厚的老旧社区、高校旁的街巷里依赖于有弹性的管理机制及自主生长力量调整而成。夜市具有不稳定性,多变性,及空间体验的丰富性、草根性。街道上空悬挂的老旧电线、五颜六色的摊位形式、叫卖吆喝声、嬉笑怒骂声形成街区中独特城市记忆。本文以成都夜市为研究对象,以夜市的生长为研究主线,从宏观夜市区位分布到微观的夜市各个载体种类特征。探究夜市自我调节、发展以及生长的原因,最后归纳总结其对城市脉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五个章节:...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成都夜市历史溯源
1.1.3 成都市夜市相关政策变化
1.1.4 选择研究成都夜市的原因
1.2 研究意义
1.2.1 完善有关夜市理论研究
1.2.2 城市优化建设实践意义
1.2.3 夜市空间设计启示与探索
1.3 选题释义
1.3.1 夜市的定义
1.3.2 夜市空间的定义
1.3.3 研究范围
1.4 夜市相关研究
1.4.1 中国古代夜市与城市关系衍变及研究
1.4.2 中国现代夜市研究
1.4.3 国外夜市相关研究
1.4.4 小结
1.5 夜市相关研究理论
1.5.1 自组织理论研究
1.5.2 空间多样性理论研究
1.5.3 交往与空间理论研究
1.5.4 小结
1.6 研究方法以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成都夜市分布及基本概况特征
2.1 成都夜市分布及概况研究路线
2.2 成都的地理文化特征
2.2.1 地理气候条件
2.2.2 多民族多地区大融合的移民文化
2.2.3 悠闲享乐的地域文化
2.2.4 无辣不欢的饮食文化
2.3 选择十处夜市作为典型案例研究的依据
2.3.1 区位分布均匀
2.3.2 周边业态丰富
2.3.3 较高的人流通行量
2.4 成都市十大夜市概况分析及分类
2.4.1 常乐夜市
2.4.2 蛟龙夜市
2.4.3 犀浦夜市
2.4.4 花篱夜市
2.4.5 林湾夜市
2.4.6 夜猫子夜市
2.4.7 光华村夜市
2.4.8 双源农贸市场夜市
2.4.9 洪河半边街夜市
2.4.10 成大夜市
2.5 成都市十大夜市空间形态总结及分类
2.6 选择林湾夜市作为样本深入研究的原因
2.6.1 夜市业态分布的层面
2.6.2 夜市空间形态的层面
2.6.3 夜市稳定性的层面
2.6.4 夜市是否便于调研的层面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湾夜市---自下而上主导型夜市空间实例
3.1 林湾夜市研究路线
3.2 概况
3.2.1 服务半径
3.2.2 街道形态
3.3 关于夜市的形成
3.3.1 夜市的活动
3.3.2 夜市进入及发展
3.3.3 夜市人流数量变化
3.3.4 夜市通景
3.3.5 小结
3.4 夜市内部空间变化
3.4.1 夜市街道空间流线变化
3.4.2 夜市入口空间变化
3.4.3 夜市交叉路口空间变化
3.4.4 小结
3.5 夜市空间载体种类及其变化
3.5.1 小推车
3.5.2 三轮车
3.5.3 附带桌椅式小吃摊
3.5.4 小型货车
3.5.5 彩色固定支架塑料棚
3.5.6 地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夜市特征及存在问题归纳分析研究
4.1 夜市特征归纳总结研究路线
4.2 总体背景特征归纳
4.2.1 区域分布特征
4.2.2 周边功能特征
4.2.3 小结
4.3 夜市空间特征归纳
4.3.1 夜市空间构成
4.3.2 夜市街道界面构成
4.3.3 夜市空间尺度特征
4.4 夜市空间对街道影响产生规律
4.4.1 水平界面
4.4.2 垂直界面
4.4.3 空间形态
4.5 夜市存在问题归纳
4.5.1 街道环境较差、食品卫生问题有待解决
4.5.2 夜市安全隐患问题有待解决
4.5.3 难以管理,易造成混乱、消极空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夜市空间研究对实践的启示
5.1 夜市空间研究对实践启示研究路线
5.2 多样性街道空间
5.2.1 多种可能性的界面设计
5.2.2 多功能混合的街道
5.3 宜人的尺度
5.3.1 宜人的空间尺度
5.3.2 适宜人的感官尺度
5.4 公众的参与及自发性活动的发生
5.5 更多可能性的规划管理
5.5.1 夜市弹性管理策略
5.5.2 夜市规划多标准
5.5.3 公共参与行动手则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全文小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4049910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成都夜市历史溯源
1.1.3 成都市夜市相关政策变化
1.1.4 选择研究成都夜市的原因
1.2 研究意义
1.2.1 完善有关夜市理论研究
1.2.2 城市优化建设实践意义
1.2.3 夜市空间设计启示与探索
1.3 选题释义
1.3.1 夜市的定义
1.3.2 夜市空间的定义
1.3.3 研究范围
1.4 夜市相关研究
1.4.1 中国古代夜市与城市关系衍变及研究
1.4.2 中国现代夜市研究
1.4.3 国外夜市相关研究
1.4.4 小结
1.5 夜市相关研究理论
1.5.1 自组织理论研究
1.5.2 空间多样性理论研究
1.5.3 交往与空间理论研究
1.5.4 小结
1.6 研究方法以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成都夜市分布及基本概况特征
2.1 成都夜市分布及概况研究路线
2.2 成都的地理文化特征
2.2.1 地理气候条件
2.2.2 多民族多地区大融合的移民文化
2.2.3 悠闲享乐的地域文化
2.2.4 无辣不欢的饮食文化
2.3 选择十处夜市作为典型案例研究的依据
2.3.1 区位分布均匀
2.3.2 周边业态丰富
2.3.3 较高的人流通行量
2.4 成都市十大夜市概况分析及分类
2.4.1 常乐夜市
2.4.2 蛟龙夜市
2.4.3 犀浦夜市
2.4.4 花篱夜市
2.4.5 林湾夜市
2.4.6 夜猫子夜市
2.4.7 光华村夜市
2.4.8 双源农贸市场夜市
2.4.9 洪河半边街夜市
2.4.10 成大夜市
2.5 成都市十大夜市空间形态总结及分类
2.6 选择林湾夜市作为样本深入研究的原因
2.6.1 夜市业态分布的层面
2.6.2 夜市空间形态的层面
2.6.3 夜市稳定性的层面
2.6.4 夜市是否便于调研的层面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湾夜市---自下而上主导型夜市空间实例
3.1 林湾夜市研究路线
3.2 概况
3.2.1 服务半径
3.2.2 街道形态
3.3 关于夜市的形成
3.3.1 夜市的活动
3.3.2 夜市进入及发展
3.3.3 夜市人流数量变化
3.3.4 夜市通景
3.3.5 小结
3.4 夜市内部空间变化
3.4.1 夜市街道空间流线变化
3.4.2 夜市入口空间变化
3.4.3 夜市交叉路口空间变化
3.4.4 小结
3.5 夜市空间载体种类及其变化
3.5.1 小推车
3.5.2 三轮车
3.5.3 附带桌椅式小吃摊
3.5.4 小型货车
3.5.5 彩色固定支架塑料棚
3.5.6 地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夜市特征及存在问题归纳分析研究
4.1 夜市特征归纳总结研究路线
4.2 总体背景特征归纳
4.2.1 区域分布特征
4.2.2 周边功能特征
4.2.3 小结
4.3 夜市空间特征归纳
4.3.1 夜市空间构成
4.3.2 夜市街道界面构成
4.3.3 夜市空间尺度特征
4.4 夜市空间对街道影响产生规律
4.4.1 水平界面
4.4.2 垂直界面
4.4.3 空间形态
4.5 夜市存在问题归纳
4.5.1 街道环境较差、食品卫生问题有待解决
4.5.2 夜市安全隐患问题有待解决
4.5.3 难以管理,易造成混乱、消极空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夜市空间研究对实践的启示
5.1 夜市空间研究对实践启示研究路线
5.2 多样性街道空间
5.2.1 多种可能性的界面设计
5.2.2 多功能混合的街道
5.3 宜人的尺度
5.3.1 宜人的空间尺度
5.3.2 适宜人的感官尺度
5.4 公众的参与及自发性活动的发生
5.5 更多可能性的规划管理
5.5.1 夜市弹性管理策略
5.5.2 夜市规划多标准
5.5.3 公共参与行动手则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全文小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4049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4049910.html
上一篇:双做双增:社区治理集成改革新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