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中国碳税政策模拟及比较——基于征税环节及税收收入循环方式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20 08:27

  本文关键词: 碳税政策 征税环节 税收收入循环 递归动态CGE 出处:《产经评论》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碳税政策是应对国内外经济结构变革提出的节能减排挑战的重要工具。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碳税征税环节及税收收入循环方式的角度,将碳税征收设置为6种情景进行结构比较研究。通过构建递归动态3ECGE模型,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中国征收碳税对本国生产、消费、贸易、能源供需及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征税环节、不同的碳税收入循环方式,对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节能减排成本或收益都会产生不同影响,而选取何种政策取决于政府部门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政府需综合考虑各个行业和地区的承受能力差异,在统一的碳税税率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发展特点,给予相应的缓解和补偿措施。
[Abstract]:Carbon tax policy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roposed b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taxation and revenue cycle. By constructing a recursive dynamic 3ECGE model, this paper simulates and analyzes the carbon tax collection in China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for domestic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rade. The impact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carbon emissions. Different taxation links, different carbon tax revenue cycle, on the macroeconomic,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osts or benefits will have different effects. And the choice of policies depends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bjectiv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ffordability of various industries and regions, on the basis of a unified carbon tax rat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regions, give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and compensation measure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ZDA054,项目主持人:张捷)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补偿导向的环境会计研究”(项目编号:14AZD068,项目主持人:宋献中) 暨南大学“宁静致远”工程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JQN010,项目主持人:卢嘉敏) 2013年广东省低碳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目“广东低碳发展战略研究”
【分类号】:F812.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活动引起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量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程度的增长,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但是,作为温室气体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2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2期

3 石敏俊;李娜;周晟吕;袁永娜;马国霞;;中国能否实现2020年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2期

4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_2排放情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5期

5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6 贺菊煌,沈可挺,徐嵩龄;碳税与二氧化碳减排的CGE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张绪成;;碳汇技术:当今能源科学的新视角[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3 吴静;王铮;朱潜挺;;国际气候保护方案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4 沈可挺;李钢;;CGE Model Measures Carbon Duty's Impact on China's Export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5 张志仁;中国能源税制改革的趋势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1期

6 黄蕊;王铮;朱永彬;马晓哲;刘晓;刘昌新;;上海、北京和天津碳排放的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年02期

7 朱斌;王启明;;我国环境税改革方案与路径选择的经济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8 张阳;;中国流转税税负归宿分析[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9 李岩岩;赵湘莲;;我国开征碳税的税率问题研究——以石化塑胶行业为例[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10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磊;;浅析碳税、碳交易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4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辛凡文;张明;;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惠荣;杨凡;;《京都议定书》对我国碳税制度的影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赵永;王劲峰;;土地利用变化CGE模型及模型中对土地要素的处理[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8 王发曾;王新涛;吴国玺;万年庆;张本昀;王岩松;赵永;高建华;王倩;;第十一章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与土地承载力[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耿伟;徐双双;;碳税、碳排放权与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10 赵博;倪红珍;;基于CGE模型的北京水价改革影响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俞萍萍;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石艳丽;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我国石油开发政策模拟与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秦湘灵;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志琼;煤电价格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罗焕娟;湖南极端降水灾害区划及影响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韩啸;清洁发展机制的中外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姜卓青;欧盟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春晶;基于低碳排放的洁净煤发电技术评价模型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7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钟钦才;基于气候变化的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_2排放情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5期

2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高鹏飞,陈文颖,何建坤;中国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9期

4 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模型的CO_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5 王金营;蔺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J];人口学刊;2006年04期

6 潘文卿,李子奈,张伟;21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基于供给导向模型与需求导向模型的对比分析[J];预测;2001年03期

7 魏高峰;龙克柔;;中国人口演化模型与中国未来人口预测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芙蓉邋郭红雨;[N];中国税务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张希良;周剑;何建坤;;关于碳税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8年03期

2 陈秀梅;;碳税与许可证交易的对比分析[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理论探索;2009年04期

4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5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6 蒋明蓉;;碳税政策实施与和谐社会构建[J];环境经济;2009年10期

7 姜克隽;张玉卓;李来来;喻捷;;碳税三问[J];商周刊;2009年24期

8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9年24期

9 王楠;;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几点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12期

10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蔡德发;毛思佳;陈君;;碳税的经济分析与规制设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朱晓勤;;对美英航空碳税案判决的几点质疑——兼及中国的应对策略[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薛钢;;关于我国碳税设计中的次优选择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日本官方:碳税给日电企年均增负10亿美元[A];《电站信息》2012年第11期[C];2012年

5 李金凤;赵丽清;庞博;;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看我国征收“碳税”的合理性[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兆敏;;论欧盟航空碳税与WTO规则[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7 骆瑞玲;范体军;夏海洋;;碳税政策下供应链碳减排技术投资的收益分析及决策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2管理科学[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桂琴;碳税渐近[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京玲;时间表渐趋明朗 碳税开征面临两难境地[N];中国商报;2010年

3 朱其忠;澳碳税方案 因何“凤凰变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傅云威;“碳税”方案因何凤凰变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5 傅云威;澳“碳税”方案缘何成众矢之的[N];中国信息报;2011年

6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马红漫;推出碳税须考虑社会福利公平[N];经济视点报;2010年

7 李景卫;澳大利亚废除碳税政策的褒与贬[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苏明 傅志华 许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建议我国适时开征碳税[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李瑞;澳大利亚废除碳税议案折戟参议院[N];法制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张琪;澳大利亚碳税法案匆匆落幕[N];中国能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孜孜;我国碳税的税率估算及其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于娟;碳税循环政策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恒;基于CGE模型的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洋;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2 冯翔;我国开征碳税相关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3 杨亚辉;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刘静;我国碳税收入测算及其和国民经济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王宁宁;国外碳税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D];宁波大学;2011年

6 张秀平;征收碳税对广东省的能源供需及居民福利的影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崔明莉;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柴玉梅;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法律思考[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9 刘轩昊;我国碳税立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杨莺莺;碳税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7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447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3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